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温岭:已建设14平方公里海绵试点区

2019-06-04 17:10:24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海绵城市建设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极大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开阔平坦的大道、整齐美观的绿化带、水清岸绿的湿地景观,微凉的空气中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让城市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迷人魅力。

“海绵城市建设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极大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温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够有今天这样优越的城市环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生态城市建设为途径就开始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
 
自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温岭市采取源头分散控制、应用各类生态化工程、创新产业准入审核体系等多种措施,在东部新区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高效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减轻河湖水体净化压力。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温岭市已初步形成“道路、建筑、湿地、产业”的四大体系,确立层次相对明晰的海绵城市生态本底。目前已实施海绵项目160多个,已建设海绵试点区域面积约14平方公里,东部新区已成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和典范,金塘北路及标准厂房等被列为第一批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九龙湖湿地公园一期、城北振兴西路(一期)、田园路、西环路两侧绿化提升等市政绿化项目均已成功完成。
 
构建“海绵路网” 实现雨水慢排缓释
 
实现道路雨水慢排缓释,是我市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亮点。
 
从市区出发,沿225省道一路往东南方向开,一个小时后就到了一座朝气蓬勃的滨海新城——东部新区。一路上放眼望去,路边的绿化带散发着盎然生机。满目的绿色植物和整洁的宽阔路面瞬间能够让人的心情变得轻松万分。
 
作为温岭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和温岭未来城市副中心,东部新区自2012年就开始积极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方向。由于加强了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管控,通过铺设透水材料,建设浅草沟、下凹式绿地、蓄水模块等手段,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将75%的雨水达到就地消纳和利用。
 
“在道路管护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会选用易管护的苗木来进行绿化建设,另一方面会因地制宜,采用专门的雨水排污系统,来对新区的整体路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规划。”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以金塘北路为例,作为温岭市目前规模完善的雨水生态化处理的绿色廊道,以绿色“海绵”为定位,通过结合新区内周边企业的排水,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另设8至12米宽的植草沟,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塘发生溢流时,便会进入绿化带内植草沟得到缓冲和过滤,实现自然净化的净水功能;在充分发挥滞留净化作用后,被过滤的雨水再流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河道,实现自然渗透的透水功能。
 
现阶段,千禧路、金塘北路等15条市政道路已部署完成生态化排水系统。走在这些路面上,你将看不到一个窨井盖,所有的绿化隔离带都低于路面,且绿化隔离带每隔几米都会有一个下水口。
 
截至目前,温岭市已建成或在建海绵道路31条,共计56公里。在部署生态排水系统后,这些路段完全无路面积水,同时市政管道出水口水质清澈,难以发现任何树叶、工业制品等污染物。
 
争创“海绵环境”  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微澜的湖水、疏密有致的绿化带……来到市区九龙湖公园,风景秀丽,空气怡人,这是一条横穿温岭市城市中心且以水体景观为主导的生态绿廊。
 
九龙湖公园总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北接牧屿山风景区,南连下保山公园。现已初步建成的一期景区位于温岭城市新区九龙大道以北、环湖路以东,北靠阳光大道、东临田园路,一期景区建设结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与水利防洪滞洪功能,按照生态湿地公园设计理念,将基地分为“一湖两带七区”,整个公园通过15座景观桥梁和四通八达的沿湖步道,将各个岛屿有机相连接,形成以生态水系、植物群落为主的城市生态湿地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九龙湖公园东侧的田园路市政工程是温岭市市区内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一大特色亮点。该工程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能够随着降雨的发生,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地表径流形成后,通过路缘石间隔的开口进入绿化带(生态草沟)中,当土层含水饱和后水位上升,水位高于安置在绿化带内的雨水口顶面标高时溢流入雨水口,然后排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排走,最终达到对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的保护。
 
此外,温岭市将进一步提升河道生态环境,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东月河、北山河、山下金河等城市河道岸线生态修复,坚持项目带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海绵改造,实现系统化治理,使之从单纯的水文景观转变为兼具海绵体质的生态蓄水区和“净水器”。
 
下一步,温岭市还将全面实施山下金水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尾水生态化处理和污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通过深入推进“排水达标区”创建和“零直排”小区整治,全力开展截污纳管攻坚,实施雨污分流,并开展排涝点治理,完善排水体系,多层级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海绵城市”规范化建设。
 
建立“海绵湿地”  完善水生态保护机制
 
位于东部新区的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是一个集都市农田、湿地净化、鸟类栖息、环湖绿道、科普教育、滨湖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湿地公园,也是温岭市苗圃基地里苗木最为重要的去处之一。如今,这里是东部新区里的一张崭新名片。
 
2014年,龙门湖湿地便被入选为浙江省首批重要湿地名录。湿地总体规划面积784公顷,其中绿化面积260公顷,湖面水体面积205.1公顷,道路广场1.3公顷,是咸水与淡水环境过渡的区域,融合了多种多样的湿地元素。
 
一直以来,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而湿地保护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项重中之重。在湿地保护管理的过程中,东部新区利用滩涂围垦区这一独特的滨海生态优势,在编制规划时,注重水生态与湿地的保护,使之从单纯的生态水文景观转变为兼具海绵体质的生态蓄水区,既能充分吸收区内多余雨水,又能起到污水处理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呼吸”能力和“解毒”能力。
 
同时,新区一方面尽可能保留了原有海沟,与新开挖的生态河道形成有机的生态网络,不断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先于企业投产前建好污水处理厂,配套部署尾水深度处理工程“人工湿地”,尾水经过由水生植物、微生物、微型动物以及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填料层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不仅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还能有效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极大程度上满足水环境景观功能目标,让远期区内的河湖蓄水能够真正作为储备水源使用。
 
如今,龙门湖生态湿地全区水面率达到13.6%;湿地修复一期工程等3个项目均已完工,湿地内栖息生长了多达79种的野生鸟类和30种的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已在北区建成80亩,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四类和三类的水环境目标,做到为完善水生态机制管理“保驾护航”。
 
打造“海绵厂区” 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
 
在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区,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幕宜人的自然画面:清澈的人工湖、游鱼、水草、细石,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景观。
 
早在2013年6月,东部新区便率先在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联合齿轮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试点以“雨水花园”为标志的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
 
落在地上的雨水,经过绿化带、沙石层、透水砖过滤,汇入人工湖中;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则由虹吸斗收集,净化后储存在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中,经处理后用于高温天钢构屋顶喷淋降温,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这套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也因此形象地称为“雨水花园”。
 
据初步统计,该系统雨水收集有效容积3900立方米, 年可利用雨水近一万吨,5年左右便可收回成本。如今,新区内的每家入园企业都建有生态排水系统。且每一个项目入区前,都要由专家集体评估论证,对项目的亩均产值、税收、设备、能耗、环保等12项指标进行现场量化评估,达到标准的方可获得入区资格,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新区空气质量和河湖水质。
 
近年来,东部新区要求每个厂区设置雨水塘,厂区内雨水均先进入雨水塘,仅允许雨水塘的溢流管与市政雨水管连接排水,削减初雨污染的同时,解决了污水偷排的管理难问题。如今,区内已建设了64个海绵厂区,共计2.5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标准厂房二期作为海绵厂区的典型,利用雨水立管,实现了屋面雨水的收集与过滤,有效解决路面径流污染。路面雨水经过滤、净化后进入雨水湿塘,整个海绵系统不仅提升了厂区环境的品质,而且保证了整个厂区的生态功能。在结合雨水花园和生态草沟等设施营造植物群落景观的同时,使得城市道路工程获得“近自然”的景观效果,很好地诠释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
 
因地制宜,争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生态绿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海绵建设的步伐。
 
根据规划,温岭市已经确定了以“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规划明确城市新区以目标为导向,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海绵+”模式,开展老区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城中村、危旧房、老旧小区、老旧市政设施的寿命周期,有计划地实施雨污分流、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易积水点、海绵社区建设,避免大拆大建,重点解决内涝、水污染、功能缺失等问题。
 
在下阶段工作中,温岭市将重点推进由点及面,逐步把“海绵城市”试点从东部产业集聚区扩面至老城区、城市新区两个示范区,计划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由试点逐步走向全面建设,提前谋划,全力推进。
 
一方面,抓好宣传培训,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向社会公开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并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探索和建立海绵城市后期运维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实施长效海绵城市运维和管理技术标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后期的设施运维和管养。做到积极探索海绵城市运维和管理的市场化模式,与城市原有管理和养护体系有机结合,创新解决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问题。
(来源:温岭日报)
下一篇:

围观!这批检测“黑科技”让工地更聪明

上一篇:

5月住建部点名4城二手房挂牌价涨幅回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