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初歇。经受连续降雨的武汉,迎来久违的蓝天白云。
刚过去的一轮降雨中,交管部门多次发布的三镇渍水点中,鲜见青山区、汉阳四新新区的踪迹。武汉市海绵城市监测评估平台的实时监控数据显示,经过海绵改造的示范区内,均未产生明显积水,有效缓解了城市强降雨时的管网及抽排压力,起到较好的错峰、缓释、渗透、蓄存功效。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起步于2015年,目的就是回收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渍水内涝。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思路,选择青山和汉阳四新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推进,到去年底两大示范区共完成288个项目、38.5平方公里建设,有效消除了6个历史渍水点、3条黑臭水体,新增市民活动场所3.3万平方米。
武汉市城建局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处昨日透露,截至2019年底,武汉已完成海绵城市面积123.59平方公里,目前正在推进罗家港直排区、三角湖、后官湖、中法生态城等汇水区建设,确保今年再完成海绵城市建设56平方公里。
探访
老旧社区俨然变身“蓄水海绵体”
彩色人行步道绵延向前,美人蕉火红盛开,孩子们翩翩而行……7月2日,武汉雨骤风急,但在位于青山区园林路边的钢都花园123街坊内,地面并无积水。
记者踩着步道上的红黄青三色透水砖,脚感舒适。一旁的木质廊道,绵延向前,地面也铺设着透水砖。
“以前逢雨,砖缝全是积水,几步路鞋子就湿透。”社区居委会人员告诉记者,123街坊于2000年建成,当时存在雨、污水管网错接,加之管道年久破损,排水不畅。两年前,小区开始进行海绵改造,原有步道、广场、花园内的瓷砖被各色透水砖取代,如今,雨再大,地面也很少有积水。
123街坊海绵改造建设单位碧水集团海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海绵化改造,将小区内人行道、园路临宅、廊道改造为透水铺装,还修建了生态停车场,增设600个停车位。同时,对小区原有绿地修复,建了多个下沉式绿地,既满足调蓄,又提升了小区景观。如今,整个街坊俨然已变身为“蓄水海绵体”。
这位负责人介绍,青山区老旧社区的海绵化改造,主要包括现有人行道、绿地、盲道、停车位及建设雨水花园,设立蓄水模块等,但建设过程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青山临江大道依江畔园小区,此前曾因通往小区物业库房的路因故封堵,居民就踩草地自然形成一条土路。设计人员征得居民同意后更改方案,在土路上铺上石板,石板间撒上草籽,既满足出行需求,也保证雨水渗透。
揭秘
“渗滞蓄净用排”雨水良性循环
7月8日,在海绵公司内的巨大沙盘上,一场模拟降雨的视频,清楚地展现了雨水被“全程循环利用”:雨水落到地面,经路面透水砖吸纳、下渗;低于地面的下沉式绿地、葱郁花园内,草本植物自然涵养水分;建筑物屋面下,旱溪、雨水桶承接建筑内雨水;不能被吸滞的雨水经砂石垫层、透水混凝土、积配碎石层逐一过滤,汇入绿地、蓄水池;天晴后,经海绵工序净化后的雨水,或储存用于社区绿化洗车,或分批汇入城市排水管渠。
“形象地说,海绵工程好比冰山群,市民看得见的透水砖、生态绿植部分占比仅为10%。庞大的海绵系统其实隐匿在地下,多重体系衔接,让雨水缓冲后入湖入江。”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站长赖成林说,一个城市渍水与否,是由抽排体系决定,而分散于城市各角落的海绵,主要担负收集、处理雨水,对短时间内的强降雨起到缓冲作用。
赖成林解释,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措施,实现对年径流总量70%的控制(对应武汉市日降雨量约为24.5毫米),使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数据显示,降水强度为中雨时,24小时降雨量约为10—25毫米,通过“源头减排”项目建设,促进雨水径流自然下渗,缓解市政排水管网压力,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再建
新建小区均要融入海绵设计
从6月至今,汉阳四新经历了几场大暴雨。经监测,四新示范区内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公建单位等均未发生渍水。
在武汉市海绵城市监测评估平台上,共涵盖了青山、汉阳四新两大示范区的117个点位。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这几轮降雨,示范区点位均未产生明显的积水。
列为全国首批海绵试点城市后,近5年,武汉海绵化建设的脚步愈加坚实有力。截至2019年底,武汉已完成海绵城市面积总计123.59平方公里。其中,率先试点的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38.5平方公里、288个项目顺利完成,6个历史渍水点、3条黑臭水体有效消除,改造生态停车场6400余个,新增市民活动场所3.3万平方米。
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提出,自2018年试点结束后,凡是2017年后拿到规划设计条件的建筑小区项目,都将融入海绵设计理念。届时,雨水花园、植草沟中的净化雨水可实现洗涮浇花等多种用途。
据介绍,下一步,武汉将围绕罗家港直排区、沙湖、三角湖、后官湖等大型河湖推进海绵城市改造,确保2020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56平方公里。依据《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计划到2025年,武汉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为2030年80%达标作准备。同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后期将形成覆盖全城的“海绵监测图”,对数据资源全面整合与管理,实现各平台、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为城市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