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数量一时激增,而前者之处置能力能否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升,更对中国医疗废物处置的安全防线带来极大挑战。随着战疫工作的推进,截至三月末,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较之疫情初期增加了逾1100吨,此番“显着增强”,主要获益于移动设备和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协同处置数量的增加--我们说,这些应急举措在非常时期确可一解燃眉之急,然而惟有建设规范化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短板才是真正的“从长计议”。
据此,2020年2月26日,住建部、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之常态化,营造绿色环境,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盖严医疗废物垃圾桶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因其伴随医疗服务过程而产生,如果处置不当,任凭毒废渣或废液在自然界到处堆放或流放,极易对土壤、水体及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威胁到人类的栖居。
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对医疗废物处置和监管进行了明确规定。2003年“非典”暴发,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充分暴露,彼时的疫情,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国内医疗废物处置走向规范化的分水岭,同年6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旨在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随后2004年,《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自此从国家到地方益加重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相关工作,各地以地市为单位开启了依照法律规定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进程。
此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及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废弃物的相关规范管理,在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之基础上,2006年2月,原环保部颁布了《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鼓励建设医疗废物微波消毒处理工程项目。2012年《“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及,国家鼓励采取非焚烧的技术路线处置医疗废物。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住建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废弃物相关管理工作……
但在实践中,医疗机构废弃物处置能力水平与医疗机构需求及人民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能满足需求,输液瓶(袋)管理存在困难,部门间的综合监管还有一定难度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医疗废物处置的新出路究竟在哪里?此次《方案》意在对症下药--惟有完善信息交流和工作协同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及时得到处置,把相关措施落细落实,才能切实提升处置能力,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不弃微末方能治标本
不弃微末,方能兼治标本。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机制,重点在于守好“末端”防线,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妥善进行无害化安全处置,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动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之提升。此次《方案》重点锁定、定向作为,具体强调了五项内容。
一是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及源头管理。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生活垃圾、输液瓶(袋)等进行分类管理。在做好分类的基础上,要求医疗机构严格做好废弃物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交接、分类转运等工作。
二是解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不足的问题。《方案》明确要求,未达标省份要在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三是解决输液瓶(袋)回收利用的问题。明确了“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的原则。特别是在回收利用环节,由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确保辖区内分别至少有1家回收和利用企业或1家回收利用一体化企业,确保辖区内医疗机构输液瓶(袋)回收和利用全覆盖,并做到定点定向。
四是开展多部门专项整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医疗机构不规范分类和贮存、登记和交接废弃物、虚报瞒报医疗废物产生量、非法倒卖医疗废物,医疗机构外医疗废物处置脱离闭环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关企业违法违规回收和利用医疗机构废弃物等行为。
五是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并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及时得到处置。落实各类废弃物的处置政策,合理减轻医疗机构处置的费用负担。 同时,做好相关的宣传引导,使得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医疗机构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理性看待输液瓶(袋)回收利用的价值和安全性。
此外,《方案》在每项措施后都明确了负责部门,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及时制定或完善配套措施,细化工作举措,同时要求牵头部门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政策全部兑现,取得扎实成效。
直面问题短板变“样板”
毋庸置疑,如何安全、及时、专业地处理处置医疗废弃物,是公共卫生管理的关键一环,更直系整个生态环境安全。
在我国,自“非典”以降,每次疫情的发生都无疑助推了境内医疗废物处置体系之不断完善。“历劫”后的十几年,一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几部医疗废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一系列规范措施,由此步入了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各地加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亦随之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独立运行、专门处置医疗废物的公司已达到383家,医疗废物市场规模更达到80亿元……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然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却严重暴露出我国医疗废物处置领域尚存的短板。比如,应对医疗废物处置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装备之储备明显不足,又或依靠大规模的行政手段来“临时抱佛脚”,使得应急处置总体处于被动状态等。
《方案》的出台,直面现存问题--不仅医废处置能力有待锻炼,更需提升收运处置的信息化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案》行文,一方面擘画了阶段性目标,加大了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更为满足处置需求而竭力提质增效。强调通过部门联动,使收集、转运等各环节高效运作,对各类医疗废物进行精准分类,做好绣花针功夫,同步治理输液瓶(袋)被不规范回收、非法倒卖的现象,做到闭环管理、定点定向--《方案》贯彻始终,都在强调欲实现医废完全无害化处理,必须达到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的最高等级处置水准。
然则政策虽美,我们尤需注意,医废处置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突发应急状况下的一时之需,长远来看,还应考虑到集中处置设施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及气候地形条件受限地区的使用等问题,对此,还应加大国家科研攻关支持力度,尽快立项开展医疗废物移动式处置设施研发,力促形成以固定式集中处理设备为主,移动式设备处置为辅的精准打法,使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兼顾补短板与促长效。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置领域的标准不断完善与政策重视力度的加大,社会监督管理必将更加有力,医疗废物处置将向着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持续前进,人们亦将获得一个更为安全的生活空间。
(原文见载《中华建设》2020年5月刊,文: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