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卞申申) 七月份的新疆大漠,沙尘天气一旦退去,太阳便肆无忌惮的炙烤着整个大地。笔者有幸来到中铁大桥局和若铁路S3标尼雅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进行探访。一下车,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排墩子拔地而起,在无垠的大漠里蜿蜒曲折,好似一条沉睡的巨龙,静谧而又庄重。沿着线路的方向,笔者发现远处的桥墩和眼前的有些不一样,眼前的是传统的现浇墩,而远处的都是双墩柱加盖梁的结构,正在笔者疑惑的时候,尼雅河特大桥墩柱安装负责人解正松刚好路过。
“解经理,前面的墩柱和这里的怎么看着不一样啊!有空没,给我科普一下呀!”我好奇的问到。
“没问题,我刚好要去现场,一起去看看吧,一看你就明白了。”说着,我们一起朝着安装现场走去。
尼雅河特大桥是全线的控制性重点工程,全长18626.98米,其中0号台至394号墩采用现浇施工,395号墩至568号墩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现阶段现浇墩已经全部施工完成,预制拼装施工也正有序开展。解正松告诉笔者预制拼装工艺是将墩柱和盖梁在场内预制,运输到现场后进行拼装,然后通过张拉施工使墩柱盖梁形成整体,这种工艺应用在铁路上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例,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据了解,国内公路施工上有不少装配式拼装施工的项目,荷载相对比较小,构件之间利用预埋钢筋和套筒连结,然后注浆形成整体。而该项目采用此工艺是利用钢绞线,先将一端锚固在承台里面,另一端穿过墩柱和盖梁,形成整体后在盖梁顶部进行单端张拉,可承受较大的荷载。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了安装现场,两台履带吊正在两个工点分别进行墩柱安装。
“既然是全国首例,想必困难不少吧?”我笑着问道。
“是啊!全国首例就意味着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凡事都是靠我们自己去研究、摸索、改进,然后和设计院、业主单位进行沟通,确保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就拿这个钢绞线锚固顺序的问题来说,先锚还是后锚当时大家心理都没底,最后还是通过我们线下的试验墩拼装时将两种方法都尝试了一下,进行了对比,最终才确定了进行先锚固后拼装的顺序。”解正松指着正在进行钢绞线穿束的一节墩柱说到。
“我看这个钢绞线一直从下贯穿整个墩子,一定是个很重要的结构吧?”我追问道。
“是的,这样说吧,如果把这整个墩子说成是一张板凳,那么这两个墩柱就是板凳腿,而上面的盖梁就是板凳的面板,而这整个板凳就是要靠这12束钢绞线穿起来,固定在一起,才能承受外力的。”解正松解释道。
“钢绞线整体竖向穿束的方法不错呀!从上面孔道里面每个穿下来一根引线,用小吊机一下子把六束全都拉上去了,不过引线和钢绞线是怎么固定的呢?”我又提出了新的疑问。
“行家,一下就问到点子上了。当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好久,眼看就要进行首件安装了,采购的钢绞线整体穿束器迟迟不到货,钢绞线又不允许使用电焊,关键时候还是解经理想到了可以利用现有的环氧树脂胶试验一下。我们当天觉都没睡,立即进行了试验,结果圆满成功,解决了燃眉之急。”现场技术员彭浩凑过来。“后期虽然钢绞线穿束器也到了,但是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我们还是采用了胶粘法。”
解正松还告诉我,虽然采用胶粘法解决了一个难题,但是在整个安装过程最影响施工速度的还是钢绞线穿引的问题了,只要钢绞线穿过去,其它的拼装工作就像“拼积木”一样简单了,所以大家一直都在想办法改进钢绞线穿束工艺。
“果然是艺高人胆大啊!这么大的混凝土构件,在你们手里就像积木一样了。”我由衷的赞叹道。
“咦,前面的墩子每个墩柱好像只有一节,咱们眼前的的这怎么是两节的呢?”我指着面前的墩柱向彭浩请教道。
“这个和墩高有关系,墩高小于等于12米的都是一节墩柱,直径1.8米,墩高大于12米且小于等于15米的墩柱分为两节预制,而且直径是2.0米,这么高的墩子,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要求都是毫米级的。不过你别看只多了一节墩柱,施工的难度翻了可不止一番呐!”彭浩感叹道。
“施工难度这么大,那进度怎么样呢?”
“你也看到了,现在有两台履带吊,一台在前面安装第一节,一台在后面安装第二节和盖梁,已经形成了流水施工,平均每天可以安装1个直径2米的墩子。如果安装直径1.8米的墩子,两台履带吊就可以单独作业,平均每天安装2.5个墩子。不过这也要看天气,这里风沙天气太频繁了,一旦起了风沙,吊装作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兄弟们也是天天在风沙里过日子。”解正松看着现场的工人说道。
“这就是咱们企业文化‘四特’的真是写照呀。如铁军般在大漠里驰骋。”我也感叹道。
沿着大桥一路走着,转眼间,到下午七点半了,可太阳依旧挂在半空,威力丝毫不减,再看看现场工人,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笔者不禁想起五十多年前,也是在新疆的大漠里,也是一群默默奋斗的人,试验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而如今,又是一群默默奋斗的建设者,探索着建设中国第一条预应力装配式铁路,虽不如前者轰轰烈烈,但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