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韩国首尔40公里的地方,韩国开发了一个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城市的“松岛”。
该城市的建设借助高科技,从头设计建造了一座崭新的智能化城市。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够从零开始,既源于该地是建造在600多公顷的填海陆地上,也源于该城诞生于通过新技术建造一个智能化城市的野心勃勃计划之中。
在松岛项目上,城市通过在街道内置的计算机和先进的数字化公寓,帮助实现对交通流量的控制,同时也能让邻居们借助视频进行聊天。此外,城市并没有垃圾车,所有的垃圾通过气动垃圾槽(pneumatic rubbish chutes),将垃圾从家里“吸”走,实现垃圾的再回收利用。此外,居民们还能在家远程工作、上学等。
虽然这样的智能城市价值400亿美元,并且被誉为世界第一座智能城市,但在外界眼中,该城目前已经变成“切尔诺贝利式的鬼城”。
智能的废弃监狱,高昂的生活成本
该项目启动于2002年,原本计划于2015年开始全面运营,但随后又推迟到2018年,现在再度推迟到2022年。目前,在该地的居民只有7万人,不足原来设计容纳30万人的1/4。当地居民甚至自嘲生活在“一座废弃的监狱”里。
为何以高科技建设的智能城市,却最终沦为“一座智能的废弃监狱”?
从成本上来说,该城过于昂贵的生活成本是导致它无法吸引公众到来的原因。即使该地有诸多的高科技手段实现便利的生活、工作方式,拥有106栋建筑和2200万平方英尺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工具)认证空间,但还是有很多当地居民宁愿选择回到人口密集、拥挤不堪的首尔生活。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与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之间需要得到谨慎的计算,而非简单地唯高科技论,推高城市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松岛式的“智慧鬼城”,也是所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需要予以警惕的,即智慧城市不仅仅只需要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同时需要智慧公民和智慧社会。换句话说,智慧城市需要纳入城市居民的情感与体验,城市需要具备人文精神,让诸如创新、包容等成为城市智能标签之外,同样重要的特征。
虽然一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明确表示,智慧城市不是一堆新技术的堆砌,它是一套整体的框架和系统,同时需要融入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但显然,在松岛这座全球第一的智慧新城里,缺少的恰恰是人文方面的内容。
如何运营好一座智慧城市,将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内容与之结合,而不仅仅局限于借助高新技术实现对城市的改造或建设,是对城市运营者的最大挑战。
从韩国松岛的例子上看,用金钱可以很容易堆砌出一座新型的智慧城市,拥有无可比拟的智能化“生活”,但这样的城市却难以真正吸引到公众。以计算机精确控制的城市,产生了很多精妙的地方,使城市的运转更为高效,但却被当地居民视为毫无灵魂的监狱。这显然与智慧城市的本质与初衷背道而驰。
智慧城市不是技术堆砌,人文要素不可忽略
如果说智慧城市始终是要基于数据采集、算法运营,那么仅采集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仅计算城市基础设施的算法,将会使城市的发展产生偏差。就像人工智能算法在应用于招聘、客服或社交媒体互动上,由于采集的数据存在偏差、噪音、杂音等,导致其存在诸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这种数据导致的算法偏差,映射到上述韩国松岛智慧城市的例子中,就是它只具有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但缺乏能够与城市居民互动的接口。现在诸如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很高效地对每个个体进行身份的识别与认证,但缺乏对人脸所传递的情绪进行情感上的计算与分析,也就无法更进一步地纳入城市居民的体验与感受。这是当前算法驱动的智能技术的欠缺与不足,也是城市运营者的失职。
城市不仅需要采集物理世界的客观数据,同时也需要采集城市居民主观上的体验。在当前算法不足以弥补这种缺失的情况下,城市的运营者需要考虑借助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比如APP软件或是可视化数字屏幕,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互动,进而增强城市居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城市与居民之间双向的互动。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包括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涵盖了自下而上的交互过程。
在这层意义上,智慧城市将是智慧基础设施与智慧公民、智慧社会的交互集合。这是当前韩国松岛智慧项目所缺乏的,它仅仅完成了智慧基础设施的建造,但在人文精神与运营、治理建设上仍欠缺很多的功课。
韩国松岛的例子,也给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予以启发,比如中国的西安、杭州等城市。通过智慧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种路径,同样,基于城市人文精神的智慧化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重要路径。
城市智慧化的路径需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而非千城一面,认为技术是唯一的实现路径。以智慧服务为载体,搭建城市人文智慧化建设,同样重要。
文 | 郑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