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近期,我国暴雨过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现极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更是重于常年。仅6月以来,恩施、阳朔、淮南等地遭受暴雨袭击,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城市渍涝等灾害。
多位专家表示,造成内涝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排涝系统先天不足。很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有专家介绍,很多地方的排水标准低,部分城市达到“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标准,而一些发达国家排水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
为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的高发态势,逐步削减城市雨洪风险,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财政部等部门自2010年开始,逐步通过顶层政策设计,要求地方加强城市雨洪管理、改善城市排水能力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体。
目前,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现象相对减少。重庆已完成试点4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开展5年,城区部分小区未受暴雨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海绵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增强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适度提高地下管线标准,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实现泵阀全自动化,运用智能管网提高系统运转效率,对于减少区域性的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说,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需从源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随着,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定义的“新基建”与“海绵城市”概念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一个良好的给排水管网不仅能帮助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内涝问题,还能缓解径流污染的程度,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海绵城市”现有的供水管道在质量、构造和长度上都无法满足需要,城市范围的急剧扩大以及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使得供水水源和管网建设很难满足给排水管网建设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海绵城市”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新基建在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建设、智能化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只有坚持以“新基建”标准为引领,建设城市地下管廊,塑造科技创新生态,把海绵城市基础设施与人居生活环境融合的城市,才是把握了“新基建”大战略和创新发展大机遇。
从2017年与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海绵城市”、地下管廊仍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方向,相应城市供水排水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城市管道设施工程容量增长主要来自与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建设、热水管道建设和排水管道建设,以此进行测算,2019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68亿元,到2024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163亿元。
城市管廊建设市场前景广阔,这也为管道企业带来市场利好。但目前管道行业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落后、营销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足、带来的管道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信息流不畅,产销脱节;行业创新能力弱,企业综合成本高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管道企业发展。
在“互联网+工业品”的浪潮之下,管道行业也迎来改革创新的新局面。管掌柜平台以“互联网+管道”为契机,打造大数据赋能的管道供应链体系,搭建面向全球合作伙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旨在助力管道行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销协同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
管掌柜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AI智能、大数据决策分析优化等帮助传统管道企业打通信息壁垒,从下游采购需求反推产品设计、产能投放、产品流通等各环节,让管道上游企业包括品牌代理商、批发零售商等,通过管掌柜平台精准对话下游采购终端,促进管道企业降本增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