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市政行业协会观摩南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李孟)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河湖一景。南湖,是武汉市第三大城中湖泊,水域面积7.67平方公里,总岸线23公里,周边总人口超59万。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南湖片区采取了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完善配套项目设施等措施,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
6月13日,中华建设记者跟随武汉市市政行业协会及协会会员企业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一起观摩了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该工程包括初期雨水收集及处理工程、市政污水收集配套工程、生态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等四大子项工程。目前,四个子项工程均按计划稳步推进,计划今年年底试运行。本项目自2019年初开工建设以来,致力于打造标杆项目,先后被碧水集团、市水务系统作为观摩工地,2019年荣获江城十大魅力工地第一名,并荣获武汉市工人先锋号。项目积极开展科技攻关,2项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专利3项,工法3篇,论文2篇,QC成果4项,并荣获2019年武汉建筑业协会举办的BIM视频大赛金奖。
EPC总承包单位武汉市政集团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律告诉记者,南湖水质污染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存在初期雨水污染、配套污水管道不健全、周边地区雨污分流不彻底等。初期雨水一般指前半小时、5-10毫米形成地表径流的降水,大量面源污染冲刷入湖,土壤里氮、磷含量不少,经雨水带进湖中,温度上升、湖水流动性差的时候,湖泊就容易发臭。
不难推出,要想南湖重回上世纪70年代的“碧波荡漾、渔舟唱晚”,截污是关键。何为初雨收集系统?据了解,这套系统会通过截流井与市政雨水管相连。一旦下雨,汇水区范围内的雨水会顺着雨水管进入初雨收集系统,待储蓄、净化完毕后再进入南湖。通俗来说,雨水进入南湖前,会先“洗个澡”“去去污”。
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工程是此次开工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子项。工程将新建处理能力达25万吨/天的初雨处理厂以及容积达9万立方米的初雨调蓄池,同时铺设7.4公里初雨管道。
碰到旱季或小雨时期如何处理?为最大化利用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效益,旱季合流污水将优先进入该厂,不启用初雨调蓄池及初雨处理设施。
在智慧工地监控室,记者看到进度情况表、水质检测、采样时间等信息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可以看到透明度、溶解氧、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的实时数据。
在生态修复示范区,技术负责人介绍道,通过调整优化水生态系统结构,实施包括生态隔离带构建、底质原位改善与水体透明度提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健康食物网构建等措施,有效提升示范区水质与生物多样性。种植的水生植物主要为去污能力较强的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等。
目前,项目初雨处理厂完成7块顶板,初雨收集管道完成约1km,生态修复工程、智能化系统同步实施,计划2020年12月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2021年投入试运行。项目前期建设完成的12个生态排口改造工程已开始发挥作用,从2019年2月到10月南湖水质指标变化趋势上看,总氮、氨氮逐渐好转,实现“水清鱼畅”来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