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李动 通讯员 雷华)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今年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任务圆满完成,4月26日,湖北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在襄阳召开。湖北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昌海,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傅继成,住建厅二级巡视员李斌出席了会议,襄阳市常务副市长王忠运致辞。
两端发力全域覆盖
“滴”的一声,积分卡在智能垃圾箱感应装置上轻轻一刷,就能通过垃圾分类投放获得积分,而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小礼品,小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是记者在襄阳市龙堤滨江园小区看到的一幕,也是襄阳市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襄阳市从垃圾终端处理体系入手,倒逼前端分类收运新模式,同时不断健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机制,完善长效管理举措,建立了城乡统筹全域覆盖的垃圾治理体系。
在襄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窗明几净、环境宜人,国际先进水平的垃圾处理系统高效运行。据悉,该项目日处理能力达到1200吨,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10标准,被湖北省住建厅评为AAA等级;同时该项目也是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目前,襄阳全市已建成1座焚烧发电厂、3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1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和1座大件垃圾处理站等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四化”处理体系。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基础上,襄阳逐渐探索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
在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垃圾分类不仅“户户缴费,人人参与”,村民也主动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八泉村村支书周万军说:“乡亲们看到了家园大变样,加上钱收得合理、用到实处,上缴卫生费都是自愿自觉。” 该村在党委指导下依靠村民自治,形成了适合该村实情的收费制度和垃圾治理机制,先后被省、市、县授予“绿色示范村”“生态村”“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称号。
在推进垃圾处理改革的过程中,襄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制度保障摆在首要位置,先后出台《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通过完善的法规体系使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李昌海在会上为襄阳的工作成效“点赞”,认为襄阳市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建立了全面的综合治理体系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其成果是“令人服气”的,值得全省推广和借鉴。
统筹治理建设提速
除了襄阳外,此次推进会上还有来自武汉、仙桃、京山等地方的代表分享了垃圾无害化治理和垃圾分类的经验。
武汉市城管委抓住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广泛宣传、示范引领四个关键,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8年以来,全市已有137个街道、274个社区和417个行政村实施了分类试点,覆盖居民75.8万户,约230万人。
仙桃市住建局按照“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工作思路,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手段,推行优质化、高效化的保洁服务,全城一体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京山市城管局全力推进存量生活垃圾整治,切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2018年4月实现在全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信息系统全部销号。
傅继成在大会上通报指出,全省城乡垃圾统筹治理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前端收、中间转、末端处的链条式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相关设施建设和制度保障全面提速。
2018年全省20768个村按照“五有”标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治理率达到85%,比2017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省已建成中转站1798座,其中城区776座、乡镇1022座,2018年乡镇新建垃圾中转站232个,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开工建设垃圾中转站任务。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147座,其中2018年新建1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19万吨,比2017年增加0.44万吨。武汉、宜昌两个国家垃圾分类试点重点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完成垃圾分类覆盖率15%、资源回收利用率20%的目标任务。武汉在去年第四季度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位。
李昌海指出,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一手抓设施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末端处理设施和中转设施;一手抓常态化清扫保洁,初步实现了垃圾治理从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从混合处理向分类处理、从运动式管理逐步向长效治理的转变。
李昌海同时强调,今年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任务非常繁重,一是要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赋予的重点工作任务;二是要通过国家10部委对农村垃圾治理的验收;三是要以崭新的城乡面貌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成功举办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全省住建系统要“对标”落实,“亮剑”担当,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