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区品质提升和优秀建筑保育”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市建筑学会秘书处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等多名建筑领域知名专家和资深人士,重点针对当前上海体育馆更新改造项目进行了专业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情牵老建筑
上海体育馆,又称万体馆、上海大舞台,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在国内物资匮乏、缺少外援的年代,一座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举全国、全行业之力。该建筑于1959年立项,后搁浅,1973年开始继续建造并于1975年竣工,1999年室内部分区域改造为舞台,成为文化体育多用场馆。上海体育馆的建成,改写了上海没有大型现代化体育馆的历史。1988年,上海体育馆作为我国建国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一,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并于2009年获评“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上海体育馆项目的设计、建造均由中国自主完成——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到施工设备等所有的内容全部“自力更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大跨结构建筑,其结构体系及屋顶整体吊装施工方法均为自主设计完成。
老一辈建筑人对上海体育馆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说,1982年建设部与建筑学会在全国范围选了42个建筑,上海有4个建筑入围,上海体育馆是其中之一。原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洪碧荣说,其当时在参与设计建造过程中,檐口应用的是与上海的搪瓷厂合作开发的折面搪瓷材料;建筑内采用的了沈阳飞机厂中制造飞机用的铝材;入口处的踏步块则是到温州定烧的,近年来仍完好耐用;瓷砖同样是到温州定烧的,其烧制所用的煤则是由上海调批的一座建筑的完成,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完成,需要从设计到施工、从基础材料到建造设备工艺的密切配合。中国建筑业、制造业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在各行业人士多年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所取得的。而上海体育馆的建成,可以说是上海乃至中国建筑业、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松青深情回忆,小时候能够看一场演出是大事情,万体馆的票很少很难弄到,如果去万体馆看演出了,回来同学们会很骄傲,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关于万体馆的记忆。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马新华说,上海体育馆等老建筑承载了上海的历史,要挖掘其中文化的价值。
留住老风貌
研讨会上,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以“网红建筑”武康大楼、中山大学永芳堂改造、深圳体育馆拆除等社会热点问题为引子,引发了参会者的积极讨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晨对上海体育馆的改造规划作了介绍。据了解,改造拟将上海大舞台部分拆除改造回原来的样子,进行机电设备的升级,建筑疏散口根据新总体方案的要求进行变更,将原有逻辑性很强的四个入口改为目前五个入口。由于功能要求带来比较大的变化,拟拆除万体馆的顶棚。为满足NBA的比赛,要在网架下安装重达30吨的斗频,而为满足这一要求,将会拆除原有网架。
针对上述改造规划,参会专家直抒胸臆,畅谈个人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表示,上海体育馆原先的四个疏散口是最均衡最直接的,现在改为五个出入口,改造后的出入口内大外小,容易造成拥挤。原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洪碧荣认为,上海体育馆具有浓郁的中国设计元素,有着对称和轴线明显的传统特征,现在的改造把原来最特色的内容抹除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创作部主任章明表示,老一辈建筑师对上海体育馆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感情,他们的情怀和执念对自己影响很大。作为该项目中期评审专家,他曾在相关场合旗帜鲜明地表示,无论是从它们的城市形态、城市肌理、还是从它们的发展历史来看,上海体育馆等四大建筑完全应该保留、做改造提升,不应当拆除。对于这一类有价值的既有建筑,作为后来者的建筑师应“有限介入”,就是说有限地、有节制地介入,不是不介入。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提出“让建筑优雅地老去”——在城市更新中建筑的价值既在于其物质性的存在,也需要其故事性的传承。并且在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与建筑密切相关的价值类型还在不断丰富——可持续性。城市更新下,建筑的改造更新是否合乎绿色生态的基本共识?其更新改造规模是否合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提出,首先需要对建筑的价值进行认知。并且不仅仅是城市更新中建筑的价值认知,乃至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涉及建筑价值的部分,都需要专业集体的力量和声音,提出具有权威性、职业性、技术性的见解,正确引导社会认知,支持城市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上海市建筑学会顾问、原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院长、原上海市建筑学会监事长、副理事长黄岗说,城市更新需要有全局性、专业性、科学性。建筑有其建造的年代,需要在其所处年代进行评判。同时,城市更新中针对历史建筑的利用保护,需要结合城市整体考虑。使用功能的需求与历史建筑自身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就建筑本身看可能无法调和,但是在区域、在城市的角度来进行整体考虑,能够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法。很可能能够与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涌现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改造,迫切需要建立相关的价值认知、保护制度。以制度的力量避免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遭受破坏。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保护设计院院长助理宿新宝提出,建筑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当下已被认知到,需要在进行相关更新改造决策时进行充分评估。针对许多年代不远建筑的所具有的价值缺乏相关的制度,也缺乏对其价值的发掘。
主办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实践》杂志社负责人李晓炜说,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逐步进入成熟期,城市更新就越来越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原有的城市记忆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上海在上海市建筑学会的组织和呼吁下,已经探索了一条对优秀城市建筑保护的途径,比如华东电管大楼,这也对其他城市对优秀建筑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