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邱莎 整理报道)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执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
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大到买一辆小汽车,买个电视机、空调,小到买个保温杯、电风扇,这些产品都是带有说明书的。它对于我们正确的使用以及维护这个产品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样的,对于住宅来说,它也是一种产品,而且是建造耗资大、使用时间长,并且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财产的特殊的产品。按理说更加需要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来指导大家,科学合理安全的使用居住房屋。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用户都不知道住房还有说明书,有些开发商也图省事,就不提供说明书了,这样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报道,某住户装修因为不当拆除了房屋的承重结构,结果导致新房变危房;某建筑因任意加建楼层,改变了使用功能,导致建筑物整体垮塌;某住宅因长期缺乏养护,电线老化引发了火灾等等。
实际上,如果能够事先提供一份住宅使用说明书进行合理指导,让用户提前了解关于住宅的性能、使用装修以及维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类似的事故就可以大大减少。还有许多购房者在选择的时候,一般多关注房屋所处的地段、户型、朝向和立面等信息,面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采用材料、载荷的限制,钢材的用量,隔音、防火、绿色环保等等设计了建筑物的安全、品质和使用寿命的参数信息缺乏了解的渠道,或者不关心,这样就不能做到知情购买。所以,我们认为能够为购房的老百姓提供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保障用户购买前的知情权,购买后的安全使用和维护,以及有效的延长建筑寿命都是很有帮助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冯远提出这个提案。针对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提案中主要有三点建议。
第一,要完善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并加强监管。尽管国家在1998年就制定了这个制度,但是至今都执行得不好。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增强法律效力,加强制度的监管,来保障制度执行。
第二,编制说明书标准化的示范文本。现在的说明书使用了很多专有的名词,普通用户是很难看懂的。
在编制过程中,还要注意增强说明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让用户和物管人员能够清晰快速了解住房性能和使用要点。
第三,要加大对说明书制度的宣贯力度。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说明书的宣贯力度还显得不够,老百姓对住宅的使用说明书的作用和意义都缺乏了解,建议通过各级的住建部门和房地产行业加大对说明书的宣贯,确保开发商明确依法编制和发放说明书的责任。
对于其他非住宅商品的房屋,比如公共建筑,我们也建议参照制定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制度。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的战略成果,在冯远看来,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城市和社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次疫情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是一次考验,从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城市面对多灾并发时,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尽可能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城市设计、房屋设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名从业者,冯远认为,这不仅需要城市具备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治理能力,还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韧性这个词最早是在物理学中被使用的一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用到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里,出现了城市韧性、韧性城市的说法,并在20世纪末并引入到中国。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有两点,一是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可称之为是抵御、适应能力。第二是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可称之为恢复能力。通俗简单地讲,就是城市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风险。虽然目前对韧性城市内涵的界定依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韧性城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内韧性城市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尽快将韧性要素体现在城市建设中,让我们的城市在遭遇突发灾害时,适应能力更强、恢复能力更强,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全、舒心。
韧性城市要如何建设呢?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当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首先是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强韧性城市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灾害损失,帮助居民灾后快速恢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其次是工程技术方面。要将韧性城市思维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全过程,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防灾规划,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提升技术的预见性。在防灾方面,从建筑抗震、抗洪、抗风的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向适应性、可恢复性设计思维来转变,尽可能减轻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此外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城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然后是社会管理方面,就是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资源,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最后是文化观念方面。冯远建议,要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加强媒体宣传等途径,来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要关注大家面对灾害的情绪反应和灾后精神恢复,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缩短不良情绪的恢复时间。(内容来源于人民网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