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如今,万事万物皆可搭乘互联网快车互通互联,垃圾分类也借助科技的发展更加行之有效。 “互联网+”为垃圾分类赋能,给垃圾分类长远发展插上御风而行的双翼。
环卫云”平台建设 垃圾分类后可上门回收线上交易
早在2017年,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与国内最大的环卫产业集团北京启迪桑德集团举行座谈,探讨“互联网+环卫”这一模式在武汉的落地合作。
一旦合作实现,武汉的垃圾处理将得到质的提升,如垃圾桶将在感觉“吃饱”后,自动通过网络平台“喊”人来清理;街上任何一台环卫作业车,都将接受云平台给出的最优作业方案进行工作,九成路面实现机扫,大多数环卫工将不再握扫把,而是握方向盘,或操作APP。
此外,环卫云平台兼容其他平台,还可以接入武汉现有的“智慧城管”网络以及“智慧环卫”平台,通过上述网络平台获得路面实时信息,机动应对各种突发的环卫作业任务。
启迪桑德是全国最先践行“两网融合”即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的企业之一。该集团开发的大数据“环卫云”处理平台,可改变城市环卫的管理方式。在垃圾收集方面,可实现垃圾收集设施与平台的联通,通过对垃圾收集容器容量变化的实时监测,提醒垃圾收运车辆及时清运;在垃圾运输方面,可对收运车辆行车路线的选择进行优化,实现运输效率最大化;在垃圾资源回收方面,通过手机APP和便民服务点的设置,将可回收物上门收集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资源利用再生产品进入仓库进行线上交易,推动了垃圾分类。
武汉市已经建成首个智慧环卫平台——生活垃圾处理智能监管平台,由武汉市城管委于2015年11月启动建设,该平台已能够实现运输车辆全程监管、垃圾进场量精确管理、运行数据自主填报等,所有线上数据及资料,均可在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视化,打造了日常监管、应急调度一体化平台,促进了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确化、精细化、共享化。
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院负责人介绍,在生活垃圾终端处置流程上,武汉市已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监管,但在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中端收运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环卫云”平台与智慧城管平台相互连接,将更加有利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端收运体系与末端处理及资源利用体系的无缝对接,提升武汉市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一户一码可溯源到每个家庭
用户卡一扫,就能领到垃圾袋;垃圾袋上有二维码,可以找到垃圾的主人;“哔”一声后,垃圾桶自动开盖,马上显示可回收垃圾重量,并同步积分。每个垃圾袋上都印有二维码,如有居民投放错误,可根据二维码溯源到具体家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再科普。智能垃圾分类系统2018年在武汉市硚口区融侨锦江小区正式启用,这也是武汉市市垃圾分类推广中首批上线的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
智能垃圾箱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桶共设有4个,分别对应玻璃、塑料、金属、纸张。居民只要将可回收垃圾投放其中,系统就会根据重量计算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可兑换米、油、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
针对日常主要垃圾,小区每栋楼下还设有“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居民可通过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开启对应的垃圾桶盖。
餐厨垃圾有专门的处理方式和去向,其他垃圾由环卫工按传统方式收运,有害垃圾则由专业有资质企业定期回收。所有生活垃圾都可实现全程分类、全量收运。
有了技术加持,不只是居民回收垃圾方便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能够让“垃圾变成数据”。一些地区试行垃圾智能设备铺设,居民使用手机App扫一扫垃圾桶上的二维码,再将干湿垃圾丢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垃圾桶便会自动计算垃圾的重量、比例,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上海生活垃圾大数据地图,为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灵活调配运输车辆等提供依据。
按计划,到2019年,武汉市市社区生活垃圾覆盖率将达到25%,至2020年覆盖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