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叫“成交量”,另一条腿叫“房价”。
在楼市气氛高涨时,地王频出,抢房成风,此时房地产的“两条腿”就像百米冲刺一样奔跑,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量价齐升”。
拿2019年来说,百城房价指数涨幅为3%,唐山、洛阳、临沂乃至超一线的深圳,涨幅动辄就是20%以上,成交量也纷纷创出新高。
但是,到了行情冷清阶段,楼市这两条腿如同“瘸了”一般。
成交量方面,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2月,34家千亿规模房企合同销售合计约为2414.93亿元,较1月的4037.21亿元环比下降40.18%。
其中,31家合同销售金额呈同比下滑,比如万科2月销售额280.3亿元,同比减少35.1%,融创2月销量122.1亿元,同比下降近五成。仅恒大、中国铁建、绿地控股三家2月销售额实现同比增长。
房价方面,步入“阴跌”的城市越来越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2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为21个,相比1月份的47个有明显减少的现象。而降价的城市数量增加到23个,呈现明显增加。
而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近日发布研报指出: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100个监测城市中,房价下跌城市数量跳升至73个,相比1月增加了一倍多。
100个监测城市,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城市“样本”,从一二线到三四线,从沿海到中西部,从京津冀到珠三角,这个数字意味着降价的城市已经达到了73%。
面对“成交量”和“房价”两条腿走不动的现实,不少地方开始加入“营救”楼市的行列。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时间线。
从2月中旬开始,西安、上海、无锡、杭州等地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顺延开竣工等。
随后的2月下旬,三线以下部分城市首付有所降低浙商银行银行调整个人贷款,衡阳发布“十七条”措施,东莞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最长可贷30年。
进入3月份,山东住建厅宣布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适度降低预售条件,广东江门15条措施稳楼市。
到了3月中下旬,苏州放宽落户条件,本科直接落户,专科需缴6个月社保。湖南住建厅发文,加快商品房预售许可等审批手续,加快资金流动。佛山发布人才新政,中专、大专等外来人才可享户籍人口购房政策。
短短一个月时间,近70个城市发布了类似的涉房政策,既有纾困房企现金流动性的措施,也有提振购房需求端的行动,为了房地产能够回暖,这些政策可谓是五花八门。
很多人不禁担忧:如此密集的给房地产松绑,会不会重复2015、2016年那样的大涨?
高层用3次表态告诉了我们答案:不会。
第1次是在2月下旬,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LPR下行基本上不影响个人房贷利率。“房住不炒”仍然是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导方向,银行可通过LPR加点方式确定个人房贷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这个表态,意味着LPR就算继续下降,也跟房贷利率没关系,大家的买房成本不可能5%-5.5%之间,房价没有大幅上行的基础。
第2次是在3月初,央行会同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召开金融和经济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这次的表态,重点是针对不少城市放松房地产行业调控所发出的,只要房住不炒的定位没有改变,给房企纾困之类的措施影响并不大。
第3次是在3月22日上午,在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
显然,高层第3次的表态更加耐人寻味,现在全国复工如火如荼,各地售楼部开放,在楼市松绑预期下,个别城市甚至出现了地王、抢房的现象,在这样的时刻再次强调调控“底线”,很大程度上还是“敲打”房地产的意味更明显。
央行近日宣布的一个举措,更具信号意义。
3月份央行官网的LPR报价没有任何变化,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在美联储开启第4轮QE,并且将利率降到零区间的时候,很多专家认为央行会跟着降息,5年期LPR可能会降到4.7%,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的首套房利率可能会降到5%左右。
但是,央行此次选择按兵不动,意味着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希望”就此破灭,调控的决心可以说“坚如磐石”,没有丝毫要为楼市注入新资金的意图。
我们不妨再看看央媒《经济参考报》今天的“紧急”回应。
3月23日的经参头版指出:当前,要在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基调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下,客观分析新时期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刺激手段的前提下,精准发挥其稳经济的作用。
这一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在稳经济的基础上,房地产可以带动上下游数十个行业的景气度,这就要求房价不能大涨,也不能大幅回落。
举个例子,房价微幅的上下波动完全没问题,像2018、2019年百城房价涨幅5%以内可以接受,但是像2016、2017年那样动辄涨20%-30%以上是不会允许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