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寒冬) 日前,《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正式发布。从《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除港澳台之外,全国共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4%,总人口的59%,GDP的77.8%。《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6%,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2019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式进入都市圈时代。
《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撰写。
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空间现象。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群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城镇化将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
他强调,都市圈的规划不能重新回到叠床架屋、金字塔式的逐级强制化管制,而是要走另外一条路,即明确游戏规则,放权给市场更多空间,形成多元要素共建、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框架。
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单打独斗的城市阶段进入一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
《报告》以连通性、流动性、协同性为总体导向对全国34个都市圈形成的29个测算单元做了整体评价,根据发展水平差异,《报告》将这些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和培育型三个层级。
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进入都市连绵区阶段,在这两个城市群中的6个都市圈范围已经相互重叠,属于成熟型都市圈。
长三角连绵区包括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为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域,在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同城化机制三个方面位于全国首位,都市圈联系强度方面位于全国第二。
珠三角连绵区指以广州市都市圈和深圳市都市圈所在区域,发展质量仅次于长三角,但在内部城市之间联系度上优于长三角。
发展型都市圈有16个,除首都都市圈包含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之外,其余都市圈均为单一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分别为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
培育型都市圈有11个,各自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分别为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
与国际成熟都市圈相比,中国都市圈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例如,上海城市圈的人口密度仅为东京都市圈的一半,地均GDP产出最高的深圳都市圈为每平方千米1.7亿元,远低于大伦敦区的14.8亿元和东京都市圈的6.6亿元。
《报告》分析了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二是都市圈内部联系不紧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外围城市联系不紧密。
三是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资源过度集中,城市结构急需优化。
四是都市圈发展同城化水平较低,缺少有效协调机制。
五是都市圈发展标准体系不健全,监测和评估手段匮乏。
《报告》提出了我国都市圈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建议。
总体思路:建立"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产业聚集格局,强化以都市圈为区域发展空间组织的主要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端要素集聚极核,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大中小城市(镇)有效均衡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
顺应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中后期的客观趋势和空间演进规律,突出都市圈建设在我国高质量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构建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都市圈体系。
建议:建立都市圈划定标准体系和实施分类引导。
加紧开展都市圈发展规划,分类制定配套政策指引,在国家"19+2"城市群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都市圈发展实际,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都市圈分类制定配套政策指引。
建立全国都市圈发展监测评估大数据平台。
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发展相关试点工作,建议"十三五"期间选择国内不同发展类型都市圈,重点在城际轨道交通通勤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构建统一市场、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都市圈推广成功经验。
落实责任主体,加快推动都市圈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