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走绿色低碳之路,是全世界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保卫蓝天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举国之战略,全民之共识。
2016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我国提出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
在2018年,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超额完成了当年的指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6亿吨。同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2%。森林蓄积量比2015年增加了45.6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大约四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的贡献。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125万辆,这一数字在全球遥遥领先。
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落实高质量经济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色建筑到海绵城市,从碳排放交易到绿色金融……节能降耗、低碳发展,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建设部在规划中明确了目标,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建筑业展绿色建筑也将逐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标配。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吸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代表着城市建设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转变。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实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8个城市进行了适应气候变化试点,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同时,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试验示范,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
“十三五”规划明确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未来我国要通过这种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及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金融工具,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持续推动力。
全民践行绿色低碳行动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从国家能源消耗,到大型活动的举办,再到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绿色低碳行动的一部分。
今年生态环境部了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用于指导规范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推动践行低碳理,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7年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都开展了碳中和活动,包括正在筹备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也提出低碳办会的目标。
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已经越来越遍地开花,绿色出行渐成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已经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垃圾分类立法也在各个试点城市紧锣密鼓落实。低碳环保理念从日常做起,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到了环保事业中来,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全体民众的高度自觉。
今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共同牵头国,该方案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促进作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性。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举措,中国一共提出150多个行动倡议,致力于发挥自然系统每年减排100亿—120亿吨的潜力。
绿色发展既有经济层面,也有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社会层面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绿色发展,以社会能力提升推动绿色发展有赖于全民素质能力的提高。而我国,正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走好经济技术与社会能力双提升的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中国,护卫地球家园,既是近14亿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