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到江河湖泊治理;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绿色富皖、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培育上争当样板,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工作上台阶,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用绿色涂亮美丽安徽“底色”。
制度作保障 提升含绿量
绿水青山,天赋江淮。长江流经安徽,蜿蜒八百余里;新安江干流三分之二在安徽境内;这里更有黄山、齐云山等名山。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并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为此,安徽想了不少好办法、建了不少好制度。
“我们积极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实施沿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明确‘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7项任务,确保长江安徽段水清岸绿产业优。”李锦斌告诉记者。
“借环保东风,我们做了多年想做却没做成的事情。”安徽芜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治理,长江芜湖段终于重现“花容月貌”。
芜湖市开展长江岸线“建新绿”专项行动,按照1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要求,完成长江岸线造林11600亩,建成十里江湾、百里绿廊。
在黄山市全域垃圾治理智慧环卫系统协调调度中心,黄山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利斌现场演示了系统运行流程。通过网络连线督查车,仅仅数秒之后,调度中心就收到了督查车周边作业情况的实时画面,周围环境情况一目了然。
去年4月,中环洁环境有限公司中标黄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同年6月成立黄山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黄山市“三区四县”建成区以外的村庄及道路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压缩和转运。随着PPP项目的实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河道边等现象已很少见。
水有水的治法,山有山的管法。
日前,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这是国家对安徽省自2017年以来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的肯定和鼓励。
安徽通过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5.2万余名林长,围绕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去年,安徽新增造林140多万亩,林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以“林长制”实现了“林长治”。
生态产业化 打响特色生态经济品牌
走进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这里峰峦叠嶂,竹林摇曳,保留着众多水口、古民居、古树等历史文化遗存,尤以千年红豆杉、百余亩梯田景观而闻名,被外界誉为“梦里祖源”,也是全国生态文明村。每到节假日,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流连于青山绿水和整洁村居间。
“我原先在浙江打工,2016年回到家乡,是祖源村返乡创业的第一批青年人,趁着祖源村乡村旅游的势头,做起了民宿。刚开始心里面十分忐忑,现在客栈的招牌打响了,一到旺季,客房在一个月前就会订满,光今年国庆长假就赚了3万多元。 ”祖源村老家客栈的创办者项旭琴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做“新民宿”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起初仅有3家民宿攀升到如今有60余间房的民宿群。
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祖源村呈现“淡季不淡,旺季火爆”的景象。 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同时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人均增收约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今年前9个月,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而在“十一”七天长假里,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余万元。
安徽近些年在保护好山、保护好水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挖掘利用徽文化底蕴和教育基础,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的融合,提高旅游消费的特色和品质,打响特色生态经济品牌,发挥好特色小镇在搭建生态经济发展创新平台中的作用。
当生态保护从理念化作行动自觉,安徽的绿色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
发展“含绿量”与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安徽正在新时代里奋力奔跑,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皖”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