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第三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上,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表示,未来高密度核心区如何走向紧凑型发展的卓越之路,值得积极关注和探讨。
张俊杰认为,当下中国,平均城市化水平接近60%,一线城市城市化率已超过85%,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加速。全球都市圈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高密度核心区往往是经济密度最高、物质空间形态最集聚的区域,对于城市整体的能级提升具有关键意义与作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口与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加快,新兴技术与新型人口结构不断涌现,大都市区域化经济作用不断增强,卓越的世界城市在全球一体化价值链中发挥引领作用,将成为世界金融和经济集聚的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将其在国家和区域中的角色与其跨越国界的全球角色结合起来,而且具有特定的能力来保持国际化地位,其显著的共性在于:具有全球导向、商业环境、人才和技术、交通网络、宜居性,以及通过土地利用、住房和基础设施投资、跨都市区治理制度来管理增长和协同发展的能力。
张俊杰介绍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优化转换,土地利用方式需要进一步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上海在今年第七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上海未来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构建高水平空间规划体系,以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把握规律、创新理念、引领潮流、关注细节,着力推进高质量利用土地,进一步盘活存量、提高绩效。在2035总体规划中,上海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提升全球核心功能、强化国际枢纽门户、营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就业创业环境,强化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支撑。
就如何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张俊杰认为,需要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及其高密度核心区的建设,更需要在世界先进的发展理念、实践案例和经验标准中汲取经验,不断总结提升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并指导运用于实践。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生产为导向模式,转向以创新为导向、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模式。要从人口、资源、交通、能耗、产业配置、环境质量、公共空间品质等诸多方面,切实关注和解决发展问题。面向未来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结合发展挑战、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问题,有以下六大维度需要深入探索:
第一个维度是紧凑集约,利用紧凑式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土地的价值产出。将城市的低效能土地通过设计整合提升,如将传统工业用地更新为知识经济与创新产业用地,充分利用铁路、轨道交通、隧道上方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综合开发,纽约的哈迪逊广场、法国巴黎十三区开发等项目都是其中的优秀案例。此外在更新政策层面,可以借鉴国际高密度城市更新的做法,在划定特定核心区,制定积极有效的容积率的特定政策,支持引导城市核心区的开发,提高中心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及土地价值产出。
第二个维度是立体复合,通过核心区竖向高强度开发,实现核心区综合功能空间的竖向有机整合,组织立体的交通和空间景观环境体系。如东京涩谷利用垂直分层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充分打造多基面的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多层次步行联动;充分利用地形,提升土地的空间效能,建立垂直立体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的实践则充分体现出城市整体开发的优势,通过将地下地上空间协同考虑,将地下空间进行结构性整合,将停车、配建商业、地铁、综合管廊、慢行交通与公交场站进行统一设计,形成整体的城市地下基盘;地块联动的多维化设计,充分支撑了上部的高密度空间开发,同时还为地上空间环境的塑造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个维度是创新集聚,高密度核心区应利用优秀的设计来支撑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知识型产业吸附、营造创新型产业空间所需的高品质环境。由于科技创新需要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研发、产业、信息、资金的高度集聚与协同,全球高科技企业正在向高密度、高复合最具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域迁移。纽约内城、大阪梅田一二期更新项目都通过更新策略及政府与社会联合,开发的创新开发片区,围绕“知识之都”、“创新之都”定位,融合各类创新办公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产业与空间发展的协同。
第四个维度是活力魅力,要以吸引核心区活动的人群为中心,研究吸引城市竞争力目标人群的需求,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营造人文艺术的美好环境,营造繁荣独特活跃的城市商业、历史文化与体育等城市社会生活与优质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城市全年全天候具有全球或全国吸引力的独特魅力。高强度开发不能牺牲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不能牺牲高品质、健康绿化的宜居环境与优质公共配套设施。国内各大城市的更新应利用自身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塑造自身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环境,根据各自定位与发展水平,打造适合各自发展的城市核心区的独特魅力。
第五个维度是绿色宜居,高强度开发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功能性或生产性功能为主的理念,应以人的活动与感受为中心。在有限的区域内,营造最宜人最美最优质的绿色空间、人性化尺度与公共空间。传统城市核心区往往以承载商务活动和地面车辆交通为主,由于核心区高强度的人工环境特征,更需要引入稀缺的自然要素,比如风、光、水、绿。通过紧凑集约的开发、疏密有致的布局,营造高品质的核心区风光水绿生态立体空间,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和步行空间营造。在高密的城市核心区中开发超高层建筑,我们更应关注建筑尺度以及生态环境。
第六个维度是高效便捷,通过保障公共交通强度、密度以及步行体系的完善,确保高密度发展的高效便捷需求。从国内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城市核心区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的线网密度对比、轨道交通站点密度的对比以及综合交通点布局的效率来看,国内城市的公共交通配套与设置和国际优秀城市的核心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交通设施的综合化、立体化、与占地的最小化,腾出城市核心区珍贵的土地资源,营造最优质宜人的环境方面。这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力整合协同,在当下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群都市圈开发与更新进程中值得特别关注与努力!
张俊杰表示当前中国的全球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其核心区发展将在城市更新与新建开发中并行,需要在政策和机制上有不断探索与创新。应当要有持续发展的准备,避免一蹴而就,逐步打造适合中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佳实践。高密度核心区的更新建设,是垂直城市的设计,既是城市的建筑化设计,更是建筑的城市化设计,更应发挥建筑师 Chief Architect的龙头作用,助力中国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