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承建武青堤江滩项目
东湖绿道二期工程
武青堤江滩“雨水花园”
巴基斯坦300兆瓦光伏电站
滚滚长江东逝水,峥嵘岁月竞风流。
坐落在荆楚大地、长江之滨的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国一冶”),诞生于中国钢铁工业格局改变的奠基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期,创新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跨越于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
作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一冶伴随时代变迁,始终将企业发展置于武汉发展、国家发展的大脉搏中,把企业转型与服务地方建设有机结合,在高效发展之路上不断换档升级。
“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一冶正在循着这样的战略定位跨步发展,实现主营业务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同步转变经营模式,打造持续竞争优势,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企业不断做强做优。
六十多年过去,中国一冶的改革发展早已与武汉血脉相通、同频共振,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新篇章中,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和优良业绩助推城市发展,铸就新辉煌。
冶金主业从武汉崛起,承建全国40余家钢企工程
扎根江城60余载,中国一冶早与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21世纪初期,武汉青山曾拥有一幅最为典型的风景图——只要看到马路两旁大片的红色建筑,就知道来到了青山,来到了武钢,来到了中国一冶基地。
“红房子、红钢城”,这种组团式、方格化分布的红色建筑,安置的大多是从东北移民的钢厂建设者。这段如藤似蔓的时代情缘,也使一冶人染上了这座城市的鲜明气质——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武钢,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骄傲,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一冶的自豪。
先有冶建,后有冶炼,作为武钢工程的总承包方和主要建设者,中国一冶承担了武钢各个时期的工程建设,从年产钢铁“双二百”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到“双四百”“双七百”,乃至“双一千”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武钢几乎所有的工程都凝结了一冶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坚持“立足武钢、服务武钢、确保武钢”的同时,中国一冶始终以发展中国钢铁工业为己任,承担了更多的国家使命,以武钢为圆心,南征北战,转战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一个个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承建了40余家重点钢铁企业的初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一冶承建冶金工程项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约占目前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冶建第一军”。
从2002年至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全国粗钢产量从1.8亿吨上升到7.2亿吨,钢厂建设项目几乎是“送上门来”,根本不愁“活路”。在享受钢铁行业发展红利的同时,中国一冶也察觉到了一片升平气象背后的风险。
随着国家对产能过剩产业的整合,留给冶金施工的空间越来越小,如不抓紧转型,继续抱着“铁饭碗”,必然在困境中深陷泥沼、难以自拔;唯有更新观念,调整结构,面向新需求创造新增长,方能杀出一条血路。
为此,中国一冶提出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主业,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企业向非冶金领域转型。
转向“投资建造运营商”,非冶金业务合同额占比超九成
转型的道路赶上了武汉拉开城市复兴、城建攻坚的序幕。
2009年,中国一冶承建了武汉市首个BT投融资建设项目——二环线汉口段及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复杂的环境,中国一冶创造了国内同类工程多项“第一”和“之最”的记录,以一流的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打造了“江城最美大道”,取得首个市政类“鲁班奖”。
此后,中国一冶发挥长期从事冶金施工所形成的专业技术强、类别覆盖广的综合优势,强势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并在2016年成为湖北省首家“三特级”资质施工企业。
面对钢铁行业市场依然严峻,央企巨头重兵布局房建、基础设施等非冶金市场的客观形势,中国一冶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放在首位,坚持量增、质更优,着力提升主业发展优势。
一方面,持续壮大“中国冶建第一军”传统优势,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冶金主业板块。加快完成冶金业务资源重组,调整构建更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架构体系和管理体系,深度挖掘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新能源工业发展等市场,巩固提升冶金专业领域和业务单元的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创新培育“基本建设主力军”增量动能,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项目管理为依托的品牌战略,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施工组织及成本管控能力、运营能力,提高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水平,持续推进向EPC总承包、PPP模式的经营方式转变,创新完善投资+建造+运营的商业运营模式,并与各大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综合授信额度近500亿元。近年,仅在湖北省及武汉市投资建设金额就达400多亿元。
中国一冶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抢滩基础设施建设“蓝海”,相继成立了专业管廊工程公司,海绵城市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研究所,在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康养产业等热点领域开疆拓土,承接了全国首批十大试点城市——甘肃白银地下综合管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一系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总长度逾百公里。
从2010年到2017年,中国一冶年度非冶金项目合同额占比从68%提升到92%,非冶金中高端项目占比超过50%,主营业务市场成功转型,年度新签合同额在连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基础上,于2017年突破500亿元大关。
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一批批水系治理项目接踵而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环境的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一冶也从中嗅到了机遇。
2015年4月,武汉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3年试点,288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收官在即,海绵城市建设也从青山、汉阳四新两大试点区域逐步转向江城全域。
中国一冶作为首批涉足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龙头,在武青堤及临江大道改造、青山海绵社区改造等工程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重实效、有特色、惠民生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在首个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江滩工程——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及临江大道改造工程施工中,中国一冶将“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2017年12月5日,武青堤段工程获得C40城市奖,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项目。
在青山“海绵社区”改造项目中,中国一冶顺应居民实际需求,在海绵化改造时相应增加了停车位面积,并选取透水材料进行车位铺装,既满足海绵改造防水排涝、消减污染的硬性指标要求,也满足了居民实际生活需要,目前,青山区随处可见的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四分之三为中国一冶建。
武汉河湖众多,盘活水资源,是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6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通。其中,中国一冶所承建的郊野道段,不仅长度位居4条主题绿道之首,还集中展示了自然、野趣、生态的建设理念,引导游客领略到众多东湖美景。此后,中国一冶又成为东湖绿道二期工程社会资本方总牵头人,并负责湖泽道以及多处驿站、停车场建设任务,精雕细琢的理念贯穿绿道建设始终,最终打造出精良杰作。
一份份水系治理答卷的交出,正成为中国一冶拓展市场、承接项目的“形象大使”。近两年来,“来一冶、游江滩、逛绿道”,几乎成了客户来访时的保留节目,一张遍布全国各地大湖、大河的水环境市场网,悄然铺开。
2017年9月30日,中国一冶承建的鄂州樊口区域沿江路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总投资逾70亿元,区域面积达5.06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此外,中国一冶还在湖北襄阳、广东肇庆、云南玉溪、广西邕江、福建南安、河南郸城等地承接了一大批水系治理项目,水环境领域累计中标金额突破200亿元。
三大关键词
改革
承接深圳首个公开招标工程
开启“深圳速度”的起点
上世纪80年代,当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时,中国一冶就率先挺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像见证青山从“荒五里”到“红钢城”那样,目睹了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全过程,并亲身参与和体验了深圳的发展。
在深圳特区,中国一冶建起了第一条大道、第一座立交桥、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并在有“深圳特区第一楼”之称的国际商业大厦承建中创造了名噪全国的“深圳速度”,为企业走向市场、多元转型埋下伏笔。
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这座当时在深圳最高、面积最大的涉外商业项目走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时间,深圳市政府决定采取工程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谁的造价低、工期短,谁来承建国际商业大厦,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一万元,耽误一天则罚款一万元。
这不仅是深圳市第一项公开招标的建筑工程,同时也开了全国建筑工程公开招标之先河。1981年9月7日,中国一冶以“每平方米造价398元,绝对工期18个月”的绝对优势一举中标,成为全国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深圳基建施工的单位、第一个在公开招投标中胜出的单位。
1981年10月8日,国商大厦破土动工。面对紧张的工期压力,中国一冶再一次做出了惊世之举——从1982年3月1日起,打破原有施工队建制,组成两个综合包工队承建东楼、北楼,实行“四包一奖”,即“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节约,完成指标有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将职工的收入与劳动效率挂钩。
新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激发了职工潜能,创造了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1982年4月,国际商业大厦提前94天竣工。按照合同约定,中国一冶如数领到了94万元港币的奖金,一时轰动全国。
中国一冶在国商大厦施工中创造的“深圳速度”,形象地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格言。全国第一个建筑工程招投标项目、率先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深圳速度”,这些和中国一冶有关的名词,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载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史册。
创新
开展多项产学研深度合作
诞生冶金行业“国际标准”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一冶已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并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国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中国一冶始终把创新视为牵引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技术集群: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制品生产企业、设备供应商,围绕“利用工业废渣制备透水砖的研究及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设计”“复合砂基透水砖铺装材料研究”等课题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今年10月,国家标准创新基地炉窑工程及耐火材料标准研究院落户中国一冶,将进一步促进“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创新引领和冶金工程国际标准化技术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推动“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为我国冶金工程“走出去”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开放
拥抱全球建筑市场
展现中国速度和实力
作为湖北省最早“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中国一冶发挥30年国际市场运营经验,巧借“一带一路”东风,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在2015年承建了“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世界单体最大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00兆瓦光伏发电工程,并在施工中创造了光伏建设领域的“中国速度”。此外,在科威特建成了一座与摩纳哥面积相当的大漠新城,被当地政府誉为“城市缔造者”。
近两年,中国一冶深耕南亚、东南亚地区市场成果丰硕,先后中标印度OPPO制造中心、306米高马来西亚凯宾斯基酒店、印尼青山钢厂高炉、柬埔寨昊利酒店公寓楼等项目,涉及冶金、房建、能源、市政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成为湖北省“走出去”发展的主力军。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李丽 通讯员 丁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