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潼湖,因为有水,显得不燥不火,温润如玉。走在潼湖湿地边上,野花绽放的堤岸,一丝丝凉风掠过。放眼望去,水波荡漾,映衬蓝天,鹭鸟不时飞过,好一幅如诗画卷……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即将崛起。
7月27日,潼湖国家湿地公园首期建设正式启动。首期项目毗邻潼湖生态智慧区东部的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大数据园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打造集城市公园、游览活动、旅游配套服务、湿地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
万亩荷塘、四季花海、湿地博物馆……未来,一个5A级景区和一座“广东硅谷”将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合体共生”。
历史背景
历史上可查询最大水面面积110平方公里
今年58岁的仲恺高新区潼湖镇黄屋村村民黄榕培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潼湖。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潼湖到处都是水。只要一下雨,整个潼湖仿佛都被水包围了。“那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去水里摸鱼,一摸一大把。拿回家煮汤,特别鲜美。”黄榕培说。
据了解,潼湖是广东的古湖泊之一,接纳周围小溪而成。历史上,由于东江洪水频发,东江支流石马河的下游也受东江汛期高水位影响而出现顶托,灌入地势低洼的潼湖区域,再加上潼湖区域三面环山的地势所汇集的地表径流,多方来水 “渍水成湖”,形成了范围广阔的天然通江淡水湖泊——— 潼湖。根据现有资料记载,潼湖历史上可查询的最大水面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据1777年《粤中见闻》载,潼湖春夏水阔弥茫数十余里,冬月水落鱼虾窝聚。可见春夏滞洪成湖,冬季水退为沼泽。明末清初时,湖区周边立村渐多。当地人流行客家话,也通粤语。1913年湖面尚有90平方公里。至上世纪50年代,经过潼湖一期和二期整治,以及观洞水库建成,潼湖水患大为减弱,潼湖面积也缩为66平方公里,且多为水草沼泽,最深2米多。端午前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端午后到了汛期又是一片汪洋;秋季退水后,低洼处露出了一大片地,村民种上稻子;到了冬季,又成了一片草地。
据潼湖镇国土资源办副主任杨绍良介绍,1966年部队进驻潼湖围垦,潼湖核心只剩下六七百公顷,周围是一大片稻田。上世纪70年代后只存沿甲子河两岸人工围堤间带状沼泽和河床。到上世纪80年代,潼湖核心区的周围,稻田被改造成鱼塘和菜地。如今,遍布鱼塘和菜地的潼湖,已没有了当年的渔火、渔排、野炊等。
保护与恢复
“儿时水丰草茂的潼湖回来了”
由于潼湖独特的地理条件等原因,潼湖湿地环境曾一度遭到破坏:砖场随处可见,几乎每隔数百米便能看到一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尤其是东莞、深圳禁止养猪后,养猪场纷纷转移到潼湖,于是大片鱼塘变成了养猪场的配套设施,污水就地排放,很快整个潼湖盆地都变成了纳污池。
“那时候,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种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荔枝树纷纷死去。潼湖的水都是臭的,手伸进去很快就会发痒起疹。再也没有人敢下水摸鱼了。”说起当时的情况,黄榕培眉头紧锁。
潼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刻不容缓。
2004年,我市启动潼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工作,有关研究机构前后出台了 《关于潼湖流域污染情况的报告》《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2006年开始,市人大代表为整治潼湖水系、恢复生态原貌奔走呼吁,并掀起了持续多年的潼湖水系保护行动;2008年前后,惠州相继投入近百亿元治理 “两河”(潼湖和淡水河流域),共清理2000多家养猪场,关停100多家重污染企业,建成20多座污水处理厂;2013年底,潼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方案……
“屋旁那棵20多年没结果的荔枝树今年居然结果了。”黄榕培语气中透出兴奋。他说,经过多年的整治,潼湖的水清了,白鹭飞回来了。儿时水丰草茂的潼湖又回来了。
科学规划
国家级湿地公园有望3年后建成
据介绍,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陆续组织编制 《惠州潼湖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广东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1年)》《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湿地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及一期工程勘察设计》《潼湖湿地 (潼湖农副业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研究》等一批规划设计项目,为潼湖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规划依据。
根据规划,潼湖湿地范围北接智慧大道(大潼线),南至沥林镇,东连规划一纵路,西与东莞桥头镇、谢岗镇相邻,总面积约55.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30平方公里。规划以湿地保护为前提,以生态修复、植物景观营造为主要内容,结合农业生产开展旅游活动,建设成景观优美、设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多样的国家湿地公园和5A级旅游景区。
去年4月,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与我市共同签署了 《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环保厅、广东省水利厅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框架协议》,全面加快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同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将潼湖湿地纳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名单。
据介绍,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1.6平方公里,计划用3年时间规划建设,于2021年通过国家验收。规划通过形象和品牌经营,将湿地公园打造成以潼湖秀美的湿地自然生态景观为基底,以珠江流域天然通江淡水湖泊湿地为代表性的地域景观为特色,充分体现潼湖自然生态文化、湿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的特色国家湿地公园。
其中,湿地公园一期毗邻潼湖生态智慧区东部的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大数据园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打造集城市公园、游览活动、旅游配套服务、湿地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设置万亩荷塘、四季花海、湿地博物馆等特色景点。
潼湖湿地博物馆总建筑6172平方米,建筑造型仿荷叶设计,通过空心的异形圆环屋檐的空间变换,勾勒出荷叶边缘般的曼妙曲线。
“湿地公园的动工建设,对于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护修复及强化河涌全流域综合治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生态需求,促进潼湖湿地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