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立方设计者之一、世界建筑大师克里斯·博斯第一次来到佛山。6月28日,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举行的IOD(IdeasonDesign)国际设计大会上,他向本地企业家分享了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之源。
克里斯·博斯和其他5位全球顶尖的设计大师还一起走进本地企业,深入探讨定制时代的设计问题。在中国南方这座制造业名城里,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在市场变革大潮中对于设计与创新的强烈渴望。
40年前,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在佛山顺德诞生。40年后的今天,佛山乃至整个中国的制造业,早已跨越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历史阶段。佛山制造,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拥抱全球的设计与创新资源。
40年后的今天,佛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制造业的强大创新力量。
从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到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坚定、步履沉稳。2016年11月29日,市委书记鲁毅在佛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全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首次提出“一环创新圈”的概念,作为构建佛山特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
今年年初的佛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酝酿一年多的《佛山市“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正式发布。佛山将以“一环创新圈”战略为引领、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龙头,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佛山一环,肩负起一座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圈的光荣梦想再出发。
大道之行,其命惟新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环之于佛山,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2006年11月,佛山一环建成通车,这条“大城之道”撑起了佛山的大城之梦,带来佛山的交通巨变、城市巨变、产业巨变、生活巨变;十年后的2016年11月,“一环创新圈”概念横空出世,这条“梦想大道”肩负起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型升级的重大使命。
佛山市委、市政府当年紧抓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这一历史机遇,以如椽巨笔的大气魄谋划推进佛山一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为了加强对五区的整合,也考虑了对接融入广州的问题,同时也抓住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时代脉搏。此后,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本加速涌入佛山,原先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转向现代产业发展模式。
一环沿线,佛山国家高新区、乐平智能创新示范区、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现代产业载体重兵云集。刚刚过去的6月下旬,一环沿线的两大汽车整车项目——年产60万辆整车能力的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以及总规划100万台/套产能的科力远CHS佛山工厂先后建成投产,不仅标志着“佛山制造”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成为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但是佛山市委、市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佛山虽然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地区创新能力“东强西弱”、缺乏大型创新平台引领、高端创新要素有待集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佛山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如何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制约,率先构建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既是佛山的发展方向,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国际湾区的崛起轨迹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对标样本。立足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借鉴美国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经验,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区域间的深度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共同行动,在此背景下,长约200公里,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市80%以上的佛山“一环创新圈”应运而生。
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一环创新圈”建设,构建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多功能创新平台和节点,提升五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使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纷至沓来,推动佛山由制造业生产中心向制造业创新中心转型跃升。
这是对佛山一环沿线创新资源的大整合,依托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等重大客运枢纽,佛山也吹响了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集结号。
“佛山面临的最大短板,是动能转换的问题。”长期关注佛山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佛山过去发展主要依靠项目和资金驱动,要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但佛山缺少一流大学,缺少一流科研院所,缺少开放型创新技术平台,想要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之中。
新的平台,新的能量
新时代的“一环故事”悄然翻开新篇章。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作为构建佛山特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抓手,“一环创新圈”范围内却仍然存在大量效益低下环境污染较大的村级工业园区。这种传统低矮破旧的工业厂房不可能成为培育新经济的温床,不可能成为新时代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主战场。“一环创新圈”的建设,就从打响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的攻坚战开始。
“绝不能拖着低端的村级工业园进入新时代,这场仗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打赢!”禅城、南海、顺德等区,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立下军令状强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顺德甚至将此作为今年党委政府的“头号工程”。
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历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对于土地开发强度处于高位的佛山,尤其是一环周边的经济发展主战场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大局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矛盾。
万众一心破顽疾。顺德要求区、镇、村主要领导在思想上、工作上把村级工业园改造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把村级工业园改造这个“头号工程”紧紧地拎在手中,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加以推进。顺德、南海、禅城等区均陆续举行了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项目占地面积数以万亩计。其中,南海聚力“一环创新圈”建设,一口气推出175个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土地面积2.9万亩。禅城则把推介会开到了深圳,重点推介四个镇街13大园区,均位于“一环创新圈”周边。
破旧才能立新,昔日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村级工业园,在这一轮改造中纷纷指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经济、新业态。“一环创新圈”作为引领佛山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的重大战略平台,也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新一轮产业、技术与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引进与整合。
“创新具有扩散性,为什么这几年东莞能够很好地承接深圳创新资源的溢出?就是因为有松山湖这样的高端创新平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技术团队成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园区对高端要素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佛山必须通过“一环创新圈”的建设,打造一个高品质、高规格、创新氛围浓郁的高端创新载体。
与美国128号公路一样,佛山也希望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加快推动金融、科技、产业与人才的融合,形成“一环创新圈”的强大合力,把一环变成佛山的产业动脉、科技动脉、金融动脉以及人才动脉,把工业化时代的“一环产业带”变成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环创新圈”。
优质的创新资源永远是各地争抢的稀缺资源。从“制造的佛山”到“创新的佛山”,工业时代招商引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必须因势而变。佛山各区纷纷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设置产业联络处,在海内外众多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布局,扩大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网络,助力“一环创新圈”建设。
过去两年间,顺德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不同国家和城市举办了六场路演,向全球创新要素发出诚挚邀请。在德国,顺德与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类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由后者组建专业团队,在“一环创新圈”范围内的佛山新城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佛山理工大学。
“顺德是亚琛工大在中国找到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它是著名的制造基地,能够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主任罗伯特·施密特表示。而这也标志着亚琛工大在全球独树一帜的产学研协作模式将在佛山落地。
在美国128号公路沿线,大学与风投合作,吸引众多人才和资金,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圈,诞生众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佛山也通过与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在一环沿线初步形成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
例如南海狮山,已云集起一大批机器人领域的知名机构,成为中国机器人研发最领先的区域之一。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评价认为,这将对整个珠西装备产业带的升级换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位于禅城西部的佛山火炬园,则吸引了来自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博士团队及近300家企业及服务机构,初步形成“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条。
“佛山是一个制造业大市,佛科院附近方圆十里就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配套与人才,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把一个产业做起来。”与美国归来、在佛山博士创新梦工场创业的安林博士一样,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选择佛山,追逐梦想。
潮涌三龙湾,筑梦新时代
这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书写的光荣与梦想。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在1968年和23位农民合作成立的一个“塑料生产组”,如今已成长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2016年,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位于中国南方的这座低调而实力雄厚的城市。今年3月底,美的与库卡的故事进入新阶段,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一环创新圈”内破土动工,一个占地数千亩、产值千亿元、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浮出水面。
“美的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何享健这句话如今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家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不仅把全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到佛山,而且把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引进了佛山。
小镇北滘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路人之中,不乏哈佛、斯坦福归来的技术精英,美的与碧桂园两家企业引进的博士就超过了一千人。佛山机器人学院、深圳大疆等高端平台与产业项目也装进了“一环创新圈”的大平台。显然,“一环创新圈”并非二三十年前的工业园区,也不是一座新城,而是一个人才与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区,是“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平台。
北滘以及周边的陈村、乐从、桂城、石湾等禅南顺5个镇街93平方公里土地被纳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规划范围。在一环创新圈“一核五平台多节点”(1+5+N)创新体系之中,毗邻广州南站,交通区位优越、生态底子良好、创新基础雄厚的三龙湾被视为其中的一核,被寄予建设成为“创新资源密集、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富集,国际高端、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创新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的厚望。
按照规划设想,这将是一个“山、水、林、田、湖、文”高度融合,具有“溪声晴亦雨,松影夏如秋”“凤鸣鹤舞,观湖听涛”的水上田园和诗情画意,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生活和工作的最有品位、最高品质的创新创智创富园。这显然并非某一个镇街或某一个区的力量所能企及。
5月2日召开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佛山将加强对三龙湾在市层面的统筹领导,将成立相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该区域的政策制定、产业协调、规划建设等有关工作,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城市管理制度创新,并从市、区、镇(街)抽调一批精兵强将组建工作团队,把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作为锻炼干部、考验干部的重要战场。
击鼓扬鞭再奋蹄,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已经暗暗发力。我省启动建设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已落户三龙湾,在广东省、佛山市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下,季华实验室确立了先进材料、机器人与先进控制等8个技术方向,力争在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实验室基建工作。6月29日,季华实验室首批科研项目完成评审。
“季华实验室的发展要面向全国,将来要面向世界。”评审会上,季华实验室理事长曹健林对季华实验室的未来充满信心。信心的背后,是佛山全市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持与魄力。此前,佛山已经宣布,今后五年将投入不少于55亿元用于季华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季华实验室核心团队人员总规模计划达2000人左右,打造成为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风劲潮涌奋楫先。三龙湾的土地上,新一轮发展的动能正在酝酿、汇聚,军民融合产业园、三山新城、广东省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园、顺德生命科技产业园、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都在加速推进。“可以想象,未来这里将会聚集起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技术与人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崇曦说。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新的平台上新的业态茁壮成长。这座中国制造业名城正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不断汇聚新动能,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努力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前沿产业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