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便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渗透率差距巨大。随着近年于政策支持、受环保、人工等成本因素影响,中国装配式建筑已进入成长期,相关投资机会正在显现。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可简单理解为小孩儿玩的乐高积木,就是提前做好一些模块、部件,然后在现场拼装。相比于传统的建设方式,其主要采用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这样的优势在于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建筑能耗减少资源消耗,也符合节能环保的国家政策。
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52~1975年是起步阶段;1976~1995是半装配式建筑发展黄金期;1996~2014产业发展降低,直到2014年7月住建部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到2020年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要达到50%以上。”之后,产业发展开始再次迎来加速期。
虽然该产业在中国成长较快,从2015年~2018年我国在建筑领域装配化率从2.7%上升至9%。但是相比于美国、日本的90%,法国、英国的80%、75%装配化率来看,我国当前的差距可谓十分巨大。而从整个建筑工业化率来看,我国差距也不小,其它可比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仅为5%。这说明我在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还不够,与城镇化增速不匹配。
在政策支持和助力下,装配式建筑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105.6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5972.8亿元,7年间复合增速为195%左右,同比增速多年维持40%以上,说明市场规模持续处于高成长阶段。我国城镇化率2018年为59.85%,并计划于2030年左右达到70%左右水平。随着城镇化的提升,未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内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预计在2025年整个产业规模将达到1.57万亿元。
而从我国分布区域看,目前北京、山东装配式建筑比重较高,分别占全国装配式建筑总量的16%、15%。而华东区域的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四省目前是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比最高的区域。
除政策支持外,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表示乐观的根本理由在于人工成本。
目前建筑业人工费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薪资上,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逐年上涨,2017年平均月收入达到3918元,2009-2017年收入水平的复合增速为11.6%;2018年劳动人口数量占比已从2013年69%下滑至65%,农民工年龄、成本维持双升态势;而农民工选择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人工费用上升,导致传统现浇建筑模式成本上升,而如果未来建筑装配率提升则有利于人工费用下降。这也是看好装配式建筑的一个理由。
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分为预制混凝土(PC)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类,这些构件各具优劣。而我国目前装配式建筑多以PC+钢结构技术主导。中信证券研究认为,PC结构在我国内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民用住宅领域优势;而钢结构装配式在高层建筑、以及部分试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领域继续拓展。在产业链拥有较强的设计、融资、建造以及运营能力的全产业链工程总包模式有望形成更强的产业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