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到处理等环节,垃圾分类只是垃圾处理最前端的步骤,我们的分类好的诸多垃圾终将身归何处呢?是经机器粉碎后重获新生,还是填埋遗留在黑暗的地下空间,亦或焚烧形灭发电供能……
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围城”是城市发展的代价忧患。城市垃圾产量高,垃圾成分复杂,注定了垃圾处理的方式的多元。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自然条件及传统习惯的影响,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国外对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一般随国情而异,往往一个国家中各地区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最终却是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为处理目标。
焚烧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大型的配备有热能回收与利用装置的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由于顺应了回收能源的要求,正逐渐上升为焚烧处理的主流。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西欧,普遍致力于推进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国外焚烧技术的广泛应用除得益于经济发达、投资力强、垃圾热值高外,主要在于焚烧工艺和设备的成熟、先进。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司投入力量开发焚烧技术和设备,且主要设备与附属装置定型配套。目前国外工业发达国家主要致力于改进原有的各种焚烧装置及开发新型焚烧炉,使之朝着高效、节能、低造价、低污染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减容、减量效果最显著的垃圾处理方式受到各地青睐,逐渐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目前最主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然而垃圾焚烧所伴随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便是二恶英污染问题。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二恶英类剧毒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二恶英类物质的产生与扩散,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填埋处理作为垃圾最终处置手段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仍然是大多数国家主要的处理方式。美国、英国等国家填埋处理所占比例占80%以上。垃圾填埋处理具有操作设备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等特点,但理想的垃圾填埋场地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国家填埋处理所占比例进入80年代后有下降趋势。堆肥处理在广大农业型中小城市仍然有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利用垃圾堆肥生产有机复合肥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它一些新技术,如热解、熔融、填海造地、有机复合肥等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
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能源、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焚烧处理比例逐渐增加。卫生填埋作为垃圾的最终处置手段一直占有较大比例,而且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对填埋场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垃圾处理率低,以堆肥为主要方式。
如何化解邻避效应
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总归是要落地,但许多项目信息一经公开,便遭到群众的集体抵制。“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已成为国际难题。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
从关切、上访、反对,演变为抵制甚至违法宣泄,垃圾焚烧厂建设选址风波已不仅仅只是源自邻避效应或是一种利益诉求,而是出自公众对现实生态环境污染和自身健康安全的担忧。更加严峻的是,公众将这种现实担忧的起因归咎于政府及其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失当,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流失。
许多环保类群体事件并不完全是“邻避”事件,也不是单纯的“环保运动”。它们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利益博弈,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 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是一项先进、成熟、可靠的处理技术,相较于垃圾填埋,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减少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并可对垃圾进行能源资源化利用。焚烧产生的烟气并不是直接排入大气,还要经过脱氮、脱酸、除尘、去除重金属和二噁英。需要政府对民众进行充分科普科普,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猜疑和信任缺失。
首先,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要达标排放;其次,要对外实时公布垃圾焚烧数据;最后,要接受环保部的实时监督,来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社会口碑。其中,环境信息公开,将倒逼垃圾焚烧企业提升排放水平。
环保高风险项目选址,都有广泛征求民意乃至公投的过程,而且时间往往会拉得很长。项目涉及范围内的公众要广泛参与、充分讨论,项目行施行与否要有激烈交锋,需要要公众共同思考。
环境影响侵害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单有信息公开还不够,相应的生态补偿也不可或缺。就有专家谈到借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补偿机制。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有人去承担成本,承担成本的人理应得到受益者的补偿。因此,在这类事件中,应该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以部分人利益受损为代价去获得整体利益。应该像征地一样,有专业的机构对受影响地居民的损失进行量化统计。
201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新型城市发展。《意见》指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处置“邻避效应”的主要途径之一。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通过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实现科学选址,妥善处理与居住区的分布关系,合理设计处置规模,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园区物质流管理、设备实时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方式建设运营,改善垃圾处置设施环境,获得周边居民认可,变“邻避”为“邻利”。
“邻避效应”的根源之一在于民众对项目的不了解和对政府、企业的不信任,因此要化解“邻避效应”的难题,必须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企业的公信力,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这是解决“邻避效应”的核心和关键。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邻避效应”才能够得到化解。而只有政府、公众、企业三方共济,才能把“邻避效应”变成“邻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