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多,有喜也有忧。
日前有媒体在湖南调查发现,当地斥巨资打造的桃花源小镇已经成为“空城”,数百名投资者的资金打了水漂;吉林农安县2020年宣称要建“君子兰特色小镇”,4年以来征占大量黑土地,却只见高档别墅不见特色产业。
近年来,特色小镇一度成为文旅产业领域的热词,不少地方掀起“小镇热”。整体来看,有的特色小镇蒸蒸日上,迅速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有的小镇却名存实亡,成为老百姓唾弃的“短命小镇”“问题小镇”“僵尸小镇”……
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如何拯救这些“短命小镇”,盘活“僵尸小镇”相关资源,让特色小镇重焕生机与活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课题。
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宠”。
在乡村游、周边游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不少游客青睐到小镇转一转。在江西赣州,会昌戏剧小镇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超20万人次;在广东广州,主打康养旅游的派潭镇去年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在浙江宁波,海边小镇强蛟镇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5500万元……
从2016年国家部委密集出台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开始,特色小镇在全国“遍地开花”。仅住建部正式发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就有超过400个小镇榜上有名。
客观来看,特色小镇的带动能力有目共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多多益善”。有专家认为,特色小镇是促进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浙江为例,在2022年,浙江特色小镇总产出达1.98万亿元,同时还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
然而频频爆雷的“问题小镇”又不时提醒我们,必须及时对错误方向进行纠偏,跳出“死亡陷阱”。小镇故事多,但绝不应该是靠“凑”得来的。当下小镇发展已进入转段迭代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前几年,网络上就曾流出过一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指出数十个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鬼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
而由近日接连被曝光的“桃花源小镇”“君子兰特色小镇”情况来看,这份所谓的“死亡名单”可能还在持续增加。
找准“出血点”,才能及时对症施治。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整体起步较晚、经验有限,部分地方在建设过程中一哄而上,导致“跑偏走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千镇一面”,特色小镇没有特色。“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正是不少游客对小镇文旅的真实体验。到处“撞脸”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小吃街以及10元小商品店,让很多小镇充斥着“塑料感”、廉价感。就现状来看,各地花大价钱打造的各种文旅小镇、产业小镇数不胜数,但能够称得上特色小镇的依然“凤毛麟角”。
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是特色小镇的突出问题,一些小镇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仅造成同质化竞争的市场饱和问题,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一些小镇在改造建设过程中丢失了原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徒有其表”,特色小镇“只生不养”成空壳。仿古建筑不等于特色小镇,高楼大厦也不等于特色小镇。面对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搞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重地产轻产业、重开发轻管理、重商业轻文化的问题普遍存在,更有地方借“小镇”之名,行“圈地”之实。
以近日被曝光的吉林农安县“君子兰特色小镇”为例,原本肥沃的黑土地上建起了合院、叠拼等高档别墅住宅,却见不到任何特色产业,更没有君子兰种植基地。此前承诺让村民“就地城镇化”的楼房建设也已半途搁置,仍有400多户村民未上楼安置,小镇“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龙头蛇尾”,小镇发展后劲不足,“躺平摆烂”。一些特色小镇上马时高举高打,很快就偃旗息鼓,好景不长。究其根本,是发展理念和建设逻辑不到位。
“筑巢引凤”是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常见模式,对于一些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基础良好的小镇而言,适当的开发建设有助于其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部分地方“颠倒主次”,一味设想先建小镇、后引产业,忽略了资源配套、区位条件等关键因素,非但没能招来优质企业这只“凤凰”,还导致开发建设进退两难,落得“一地鸡毛”。
特色小镇是一本“好经”,关键要看怎么念。
从规划入手,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跟风上马。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小镇文旅市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绝非易事。更何况,一个个“短命小镇”的例子已经敲响了警钟。
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特色小镇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能指望“泼天富贵”,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是要理性评估自身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对特色小镇项目严格审批,在找准自身竞争优势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推动小镇产业、功能、形态和体制机制升级。
从特色上突破,要么出彩,要么出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特色,就是小镇发展的“灵魂”。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提质增效、延链强链,同时传承和创新小镇在地文化,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特色小镇IP,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浙江乌镇,小镇通过“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出极具生态特色与地方产业特色的小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在重庆黄桷坪艺术特色小镇,原创艺术和创意设计让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打卡”,同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文化机构入驻,就地延伸发展出艺术培训、艺术品展览交易等活跃的新业态。
向可持续发展迈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有时候,慢就是快。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特色小镇建设,欲速则不达,其培育过程一定是长期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靠行政手段命令不来,靠钱也砸不出来。
一方面,要大力盘活资源,将产业、人才等要素“引进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是《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中,对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的要求。特色小镇必须坚持“产业立镇”“内容为王”,撇去过去重地产轻产业、重营销轻运营的泡沫,为企业和人才入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让“问题小镇”淘汰出局。特色小镇不能一味靠地方“输血”,其能够走多远,理应由市场决定。《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要“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完善特色小镇准入和退出机制,及时清退没有盘活空间和生存能力的“僵尸小镇”,倒逼特色小镇转型升级,才是及时“止血”、切断“吸血”、鼓励“造血”的有效举措。
小镇不小,大有可为。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育水平尚小且新,在走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道路上,谁都有可能成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