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千年城脉传承、文脉兴盛、商脉繁荣,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具有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在中华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是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广州,对广州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对广州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寄予厚望。广州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厚植精神沃土,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新兴业态,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努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坚守“1”份保护初心
40多年来,广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将保护传承作为使命任务,一茬接着一茬干。“十四五”规划、2049城市发展战略、名城保护规划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坚守“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的初心使命,建立保护传承年度专题报告制度,在城乡建设中扎实推进保护传承工作。
凝聚“2”级党政力量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专家领衔、规划统筹,市区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36字方针,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文化城乡规划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的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在全国建立首个市、区两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机制,17个职能部门、11个区,“市—区—街道—社区”共同发力,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大格局。
用足“3”种绣花功夫
“绣花”式设计。修缮更新工作坚持“绣花”精神,组织设计单位扎实开展史料研究,追本溯源,业主单位沉下心思考,规划资源部门科学监管指导,做到“一栋一策”“一街一策”,将设计品质精细钻研至“最后一毫米”。如北京路微改造中,深入挖掘老故事,保留原材料,织补修复传统街巷肌理,实现骑楼风韵迭代再现。
“绣花”式实施。着眼从项目启动建设到长效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小切口”实现“大变化”。从传统的工程思维转向城市运营思维,既关注物质空间改造,也关注产业的引导培育、业态与空间的精准匹配,实现自我供血和长效运维。如永庆坊采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模式,引入非遗一条街,目前已经成为广州亮眼的文旅地标。
“绣花”式治理。注重协调好复杂的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记忆传承、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护限制要求与人居环境改善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科学的治理手段,精准施策,实现地区多元诉求的平衡。如在泮塘五约改造前期,工作人员开展居民访谈、调查百余次,连续3年蹲点式观察居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沉浸式体验泮塘民风民情,尊重片区多元诉求,实现新业态与原居民共融共生。
发展“4”种新质生产力
“老建筑”创造“新价值”。率先出台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修订施行名城保护条例等,促成馨园等一批示范案例。如诚志堂货仓旧址活化为幼儿园,每年提供120个学位;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转型作为T.I.T创意园,园区实现年产值约300亿元、税收超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5000个。
“老街区”激活“新场景”。因地制宜发挥街区的“多样性”,加大“空间供给”和“烟火气植入”,催生更多新消费、新生活、新创业场景。如北京路旁的府学西街,通过非遗3D彩绘涂鸦、提升步行舒适度和分时段步行化管理等,活化成受年轻人喜爱的“后备箱”集市。
“老产业”释放“新动能”。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功能业态、街区特色与现代生活的城市更新改造路径。如广州民间金融街结合楼宇经济奖励等政策优惠,在传统骑楼街引入民间金融、商务办公和文化旅游功能,同时补足配套服务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民间金融产业生态系统。
“老记忆”演绎“新体验”。将城市文脉记忆融入日常生活,镌刻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运用新科技、新媒介展现城市文脉记忆,让“老记忆”焕发新活力。如北京路打造巨幕裸眼3D大屏,以超高清等技术为街区增添现代科技感,深受年轻群体喜欢,为推动智慧文旅新业态向新场景、新应用、新消费各领域渗透带来新动力。
践行“5”大名城行动
读懂广州行动。加强对广州名城核心价值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多层次、全方位梳理归纳出广州在世界经济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演变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加快“广州记忆”工程建设,阶段性成果获得“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项。
湾区联动发展行动。联合湾区城市推进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建设,共同做好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城市加入申遗联盟,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虚拟博物馆。
老城新生行动。推进荔湾区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发挥永庆坊、泮塘五约等“网红”项目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恢复旧城肌理,注入产业活力,激活西关历史记忆。以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北京路步行街二期和省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彰显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交织交融的城市魅力。
幸福名城行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建成开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完成改造927个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建筑5083万平方米,完善消防设施8万余个,加装电梯逾1.3万台,惠及近70万户家庭、220万居民。推进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共同缔造”行动。举办名城保护发展高端峰会,发布《名城保护广州共识》,邀请何镜堂、常青、霍震霆等专家学者共商名城保护发展大计。向全球发布广州名城国际形象片。继续壮大“名城守护官”、名城保护联盟队伍,持续推动“老城新生”伙伴计划、名城保护“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