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对装配式建筑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6]71号),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抓规划、抓标准、抓产业、抓队伍,促进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等13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要求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筑行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趋势。装配式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一脉相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历年发布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情况通报显示,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于近几年呈现指数上升。
在基于建筑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现国内首创了“基于自动化柔性智造的装配式建筑用叠合板”技术,以信息技术应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等五大场景,利用标准化、模数化、信息化,整合设计、生产、管理各环节,聚焦解决我国装配式建筑用非标导致的生产效率低、生产材料成本高、用工高等问题。该技术实现了设计与生产的一体化融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自动化生产水平,实现新项目生产周期缩短50%,生产用工减少2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53%,模具成本减少95%。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强本市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在上海市备案的所有构件生产企业,在2023年12月31日前均需要具备钢筋自动加工、混凝土自动浇筑能力,2025年智能化生产线产能占比应达到30%以上。上海市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最先进的城市,其智能化生产线产能占比不高,纵观全国来看,智能化生产线产能占比更低。近6年来,用该技术生产的装配式建筑用叠合板应用建筑总面积仅约13000万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