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中宁县太阳梁乡的“幸福家园”千亩枸杞田里,或站或蹲或坐,满满是采摘枸杞的农人。
上午8点,太阳火红,天气炎热。农人们的手不停地摘,一个个竹篮、水桶很快就装满枸杞。他们提着枸杞去地头称重,获得今日的第一份“工资”。
“15.6斤,39元。”枸杞地头称重的高杰对前来称重的村民说,随后利索地给村民结账。“我们都是一称一结,保证老百姓能马上有现金收入。”高杰负责近500人在基地采摘枸杞,他说,每天看着乡亲们因为采摘枸杞获得劳动报酬而喜上眉梢,他自己很高兴。
28岁的高杰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中宁县隆源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员工,在繁忙的枸杞采摘季,他负责的称重和支付现金工作尤为重要。
在与高杰的聊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新时代西部农村小伙的成长轨迹,朴实、坚定、鲜活!
曾经当过厨师、当过兵,尝试过很过工作后的高杰,如今却在枸杞地里扎了根,成为一名乡村“新农人”。高杰说:“在城市里面打拼,还不一定能打拼出来什么成绩,但在农村要是努力干,干上几年,多多少少还能出点成绩!”
农村需要有人接着种地
从种植三亩多枸杞,到种植三千亩枸杞,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合作社的负责人,高杰的母亲高翠霞成为了“幸福家园”项目的受益人,也是中宁县隆源裕民枸杞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在“幸福家园”项目的帮扶下,高翠霞的人生发生了蜕变,这让高杰看到了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
“幸福家园”项目自2015年落地宁夏以来,以“公益机构+捐资人+政府+农户+合作社”的新型生态保护公益模式,通过种植枸杞,推动绿色公益生态产业项目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这个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公益模式中,成长最快、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农民自发组织的枸杞合作社。中宁县2023年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合格项目名单显示,“幸福家园”项目资助的中宁县隆原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建成高标准枸杞种植示范基地。
“种植枸杞相比较种植玉米等农作物要辛苦很多,看着我妈他们这一辈人对于枸杞倾注的热情和精力,深受触动。农村现在基本上就剩下老人跟小孩,小孩长大后又想着去城市,老人种不了太多地,那田地就荒下来了,还是得有人接着去种地。”这也是高杰选择回乡的原因之一。
家乡环境变化很大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高杰跟随妈妈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隆德县移民到太阳梁生态移民安置区。“刚到这里时,光秃秃的,只有建好的安置房,每家每户都一样,没有绿树,有的同学回家还会迷路”。2016年太阳梁移民安置区正式移交中宁县管理,共安置搬迁移民4882户21155人。
后来,村民们开始种植枸杞。上初中的时候,母亲把家里的3亩多田地种上了枸杞,随后,在“幸福家园”项目的支持下,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一直到现在的3000亩。绿油油、一望无际的枸杞田,为太阳梁乡的各个移民村庄建立起绿色生态屏障。“我离家几年后,再回到家乡,真的变化很大,沙尘暴几乎没有了,风沙也小了,家家户户的房子都翻新了,庭院还种上了花草果树,看上去美丽又舒心。”高杰很感慨。
现在的生活充实而惬意
谈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高杰用“充实”和“惬意”来形容。
枸杞采摘季,累并快乐着!每天六点多,高杰就骑上三轮车驶向位于村子周边的“幸福家园”枸杞基地,准备开始一天的枸杞称重工作,2024年的一整个夏天,天天如此。
每年枸杞采摘季,中宁县都有超过2万名枸杞采摘工忙碌在田间地头,其中大部分是周边移民村里的村民,也有一部分是外省市的采摘工。高杰介绍,“幸福家园”枸杞基地采摘高峰期时,最多有2000多人同时采摘。
对于未来的规划,高杰笑着表示:“接下来就是跟着我妈学习枸杞种植的一些专业技术,病虫害防治、修剪枸杞等,多学习、多历练,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从在外打拼到返乡回家,从没有种地经验到努力学习农田技术,枸杞让高杰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和改变,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怀揣“新思想”,积极实践,与乡村展开了一场美丽的“双向奔赴”。
多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项目已助力当地农村从实现脱贫摘帽进入到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为项目地农村创造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为周边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截至2024年6月,“幸福家园”项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种植枸杞41732亩,958万余株,项目地绿化率达90%,受益农户6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