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的小学校园,改造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废弃的厂房,建成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闲置的农家院,打造成致富“小舞台”……走进潞城区成家川街道黄池村,党员干事创业、群众自立自强的精神处处彰显。
这一切得益于黄池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努力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的探索实践。近年来,黄池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统筹抓好乡村建设、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让群众美好生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抓好党建“牛鼻子”,提振党员干事活力——
“咱村机动地中有部分适宜机械化耕作,党员参与义务劳动是有积分的。”黄池村党员口中的积分,正是该村多年来坚持推行的党员积分管理制度。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黄池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抓党建、促治理”的理念,不断夯实党建基础,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提升支部战斗力与党员素质。
“小积分”激发“大活力”。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黄池村积极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党员履行基本义务、参与组织活动、服务基层群众等情况,作为积分的重要依据,并将其纳入全年目标任务进行考核。黄池村的机动地以机械化耕作为主、党员干部义务劳动为辅的模式进行管理。“通过积分制管理,党员干部在自己责任田上的付出和劳作得以量化,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干劲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伟说。
“一块田”连起“一条心”。自2022年以来,黄池村划出3.5亩田地作为“党群连心田”种植大葱,党员们在“党群连心田”进行义务劳动,秋收后的农作物分给全村群众。这种方式既拉近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又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力,让党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党员积分管理、党员教育管理……一系列举措让党员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子、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动力。
探索致富“好路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菜篮子”,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农民致富增收。7月16日,黄池村的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内,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菌架上,旁边村民们刚采摘下的一筐筐菌菇升柄展伞,圆实肥硕,独特的香味沁人心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去年以来,黄池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5栋大棚投放5万只香菇菌棒,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种植、管理各个环节,吸引当地村民务工,进行香菇的种植采摘、棚室维护、菌棒生产等。
“这里原是村里的废弃沼气站,改造后建成了菌菇智慧种植大棚,大棚加装温湿度感应器等智能化设备,可全天候掌握香菇成长进度。除此之外,我们村还加快香菇深加工产业链布局,配套建设分拣车间、多功能冷库,新鲜香菇可以就地烘干冷藏。”杨国伟介绍。
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行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能动性。“香菇种植基地的试种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村里的百姓都能够熟练掌握香菇种植技术,以便日后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家闲置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家庭收入。”杨国伟说。
绘就和美“新画卷”,释放乡村独特魅力——
宽敞明亮的大厅、干净整洁的地面、崭新的桌椅餐具,以及温馨的墙面装饰为黄池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食堂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每天中午,屋里人头攒动,前来就餐的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乐享“舌尖上的幸福”。
“都是家常便饭,符合咱老年人的口味,每顿饭只需1元随便吃,我们几个老朋友都在这儿吃饭,省心又省力。”自从村里建起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今年76岁的独居老人申翠凤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以人为本。这是“千万工程”所站的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也是“千万工程”最根本的成功密码。黄池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党员干部以“干”字当头、“实”字托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画卷。
近年来,黄池村对村内十余条街巷进行路面硬化,共计4000余平方米,已全部完成;自来水网改造300余户,全力解决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更换绿化树种700余棵、风景树种200余棵,进村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乡村面貌常绿常美。
环境更宜居,生活更便利。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黄池村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将村空置小学校改造成日间照料中心,设置棋牌桌、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区,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阅读等全方位服务,助力老年人生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看,今日黄池村,风清日朗景悦心,天蓝地绿人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