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水而美,与水共兴。
徜徉漳泽湖,水光潋滟、草木繁盛、鸟儿翩飞,一步一景皆是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漫步广场公园,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健身步道等“海绵体”,让市民乐享品质生活;地下,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主城区主干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极大提高;留住水、利用水,让水与每一个城市细胞紧紧相拥,海绵城市建设让长治这座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近年来,长治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目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坚持源头减排、过程转输、末端系统调蓄,大力实施示范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提高城市水安全,打造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之城。
“一盘棋”:全域谋划、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引擎提速加力
山水交融,河湖溢彩。
作为黄河重点生态区燕山-太行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海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治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一湖两河三泉”赋予长治隽永灵动的气韵和昂扬勃发的生机。
如何做好修山治水兴水大文章,如何让城市更具“弹性”与韧性?
长治,倾注“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在建设海绵城市上奋力落笔。
“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在长治全域吹响。
顶层设计强引领,“磨刀不误砍柴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住建、发改、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年度计划、考核办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层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高位推进。长治市逐步构建起“领导组+海绵办+海绵科+海绵中心”四级管理机制,横向联动、纵向延伸,实施全域管控。
善用“外脑智慧”,融合本地经验。长治市聘请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作为技术咨询单位,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涵盖方案、可研、初设、施工图各个阶段。
团体一杆枪,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沟通无障碍,实现项目管理有章法、推进有效率、质量有保障。
市域一体高效协同,系统化建设推进格局不断构建。
2021年9月,在全国率先印发《长治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2021-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工作目标,厘清了总思路,让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一纲六目”总体工作目标。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为总纲,重点实施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城市更新、工业基地建设六大类工程项目,同步强化能力建设。
“一核心六大骨架三十二分区”总思路。以漳泽湖为核心,浊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东防洪渠、壁头河6个子流域为骨架,细分32个排水分区,分区系统推进。
全市四区八县及长治高新区、长治经开区管委会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要求,落实部门职责,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一套顶层设计、建设一批精品项目、探索一套推广机制”。
谋划高瞻远瞩,举措扎实有力。长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为城市向绿、向新、向美攀登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一张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示范项目建设亮点频出
城市魅力因海绵而彰显,城市治理因海绵而科学。
近年来,长治市以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源头有效减排-中途过程转输-末端系统调蓄的地上地下相互耦合的海绵城市典型片区,让海绵城市建设从“纸上蓝图”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颜色鲜亮的透水铺装、植物丰富的雨水花园、清澈见底的人工湖……行走在潞州区世纪春天小区,“海绵”元素随处可见,这些蕴含大奥妙的“海绵宝宝”,不仅让小区焕发新光彩,也让居民生活环境发生大变样。
“现在下雨天道路基本没有积水,雨水花园收集调蓄雨水,经过净化进入人工湖,最后用于绿化浇灌,雨水真正被循环利用。”小区居民魏丽说。
长治市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加快既有社区海绵化改造,大力实施世纪春天、圣鑫园等海绵示范项目,昶龙壹号院、活力城C等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海绵化要求高标准设计,达到海绵建设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同时,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建设东兆海绵口袋公园、潞阳门路生态停车场等,一个个“海绵细胞”,推动实现雨水慢排缓释、源头减排效果。
过程转输是减少溢流混流污水的重要方式。长治市持续推进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实施长兴路、紫金东西街、西大街、清华街等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延安路、站前路两座雨水泵站,构建形成太行北路、西大街等涝水行泄通道,通过“中海绵”建设,基本实现主城区石子河北岸区域主干支道路雨污分流,城市排水系统能力大大提高。家住清华街沿线的牛长乐说:“以前道路坑洼不平,一遇大雨就积水,改造后道路更干净,出行环境更好了。”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治市统筹流域区域、城市多个层级,疏通河湖水系,充分利用城市及周边坑塘洼地、大型公园绿地,实施集中调蓄,调蓄涝水、净化雨水、旱季回用。
城东,荒山披绿装、矿坑变公园。实施老顶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破损山体,建设景观海绵设施,上层雨水有引导、下层雨水能贮存,上层林木森森、下层风景宜人,增强了山体雨水涵养能力,曾经的“城市伤疤”也成为苍翠的郊野游园。
城西,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漳泽湖东岸通过村庄污水整治、水系提升,以及建设生态停车场、净化湿地、雨水调节塘、生态驳岸等,水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海绵城市集中连片示范效应凸显。
中城,清水长流、活水绕城。对石子河、黑水河、浊漳南源等河流及其上游开展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老顶山冲沟及壁头河、神农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水系梳理、底泥清淤、潜流湿地等,打造联系老顶山与漳泽湖的生态纽带。
7类、103个项目,涉及建筑与社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管网及泵站等,开完工率达100%。
从城市游园到河系治理、从主干道到街头巷尾、从公园绿地到社区小区,每一个角落都因海绵城市建设发生着变化,整座城市在“海绵细胞”的加持下,呼吸吐纳自如。
“一中心”: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绿色宜居之城展露新姿
东城山色西城水,一城风光半城绿。
夏日悠悠,林荫郁郁。每到周末,家住潞州区望湖路泽馨苑小区的李建总要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散散步。“公园步道脚感舒适,雨后没有积水,植被绿化布局美观,咱们城市建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美丽了。”
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实施中愈加清晰。
一块块透水砖、一道道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如今,长治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一座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魅力之城正展露新姿。
居更安。连通循环城区水体,打造城市“大海绵”,长治市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全面提升。通过系统的工程治理、完善的管控制度以及专业的汛前、汛中、汛后运营维护管理,实现城市8处内涝积水点100%消除,建成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
通过对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东防洪渠系统整治,河道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城市应对洪涝灾害能力大幅增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加码”。
水更清。将水留下来、让水清起来、把水用起来。结合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长治市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全面消除主城区21.34公里黑臭水体,健全管控机制,实现长治久清。管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建成区唯一北寨国考断面,水质由地表水V类提升至Ⅳ类。
将雨水资源利用作为刚性指标,全面落实源头、末端全过程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年度雨水资源利用量达96.2万立方米。推进再生水企业应用尽用,河道补水使用再生水,实现年再生水利用量达3351万立方米,利用率达40.9%,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大幅缓解。
城更绿。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绿色优先,灰绿结合,城市自然生态空间逐年增加,城市天然水域面积提升至175.7公顷,占比达到2.35%。总透水面积达到33.87平方千米,占比达到45.3%,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城市更宜居,人民更幸福。
执“绿色”之笔,润生态之城。海绵城市建设的背后,是长治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体现着这座城市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生态活力和发展潜力。
看今朝,长治向着更韧性、更宜居的品质之城迈进!(徐姗、刘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