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的稍岗镇
“我们正在把全镇的装备制造业进行整合,筹建五金工量具集团公司,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基础!”日前,稍岗镇党委书记毕道喜对记者说。
近年来,稍岗镇本着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项目带动的构想,以城镇化促壮产业化,以产业化反哺城镇化,进而促使装备制造业再次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成为该县310经济带的领跑者、“六大经济圈”的带动者、新型城镇化的示范者,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以企带户做大五金产业“俺给哪个企业组装,就贴哪个企业的商标。”4月15日,记者到稍岗镇采访,南庄村民杨国仓在自家的作坊里一边给钢卷尺贴商标一边告诉记者。母亲和妻子变身成工人,一家三口齐上阵,院子里整箱整箱的钢卷尺是他们当天装出来的成品,有的已经装上了门外的面包车准备帮企业发货。母亲张爱珍一边装卷尺一边发牢骚:“就是地方有点小了,过些天再盖几间房子,规模还得要再大些。”
在稍岗镇,小农户干的是组装活,甚至产品直接通过大小物流就能实现出口或外销;作坊干的除自主生产外还有外包活;大企业做的除自主生产外,就是把生产的零部件外放到千家万户。很多家庭作坊,对企业说,它是农户;对农户说,它也是企业。这种作坊式的家庭经济模式占据了该镇钢卷尺产业的半壁江山。从而呈现出企业带大户,大户办作坊,作坊带小户的产业集群。
“以企带户”不仅是“以工带农”,企业无论大与小,都能起到以企带户的作用,农户到企业去干,或是企业送上门来干,不论在企业内干,还是在自家里干,都实现了农民工人化、农户作坊化、企业产业化。
除此之外,还有1000多辆大篷车来往于稍岗镇各工量具企业,从产地收集起来的工量具直接送到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手中、客户手中,完成从工厂到消费终端的一线直销。
如今,40余年风雨后,稍岗钢卷尺产业已经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小市场到国外大市场,由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到多种产品多元化市场;由纯手工低端产品到“能抓会爬会说会算”的高端产品;从敢想敢干的粗放型营销队伍到智慧型集约式营销队伍;从个体户单打独斗到政府引导并建成钢卷尺批发交易市场、稍岗国际五金城和五金特色商业街。成立了钢卷尺营销协会和五金机电商会,在全国上百个大中城市和部分国家设立了钢卷尺直销点;由单一实体店到实体加电商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营销格局,产品畅销全国及欧美、中东、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硬是把小产品做成了大市场。
如今,稍岗镇已发展装备制造企业4106家,年产钢带15万吨、五金工具3亿只、电子产品6000万只,30多个系列、150多个品种,是全国最大的钢卷尺加工生产基地,占全国产销量的85%以上,出口量的60%以上,被誉为“中国钢卷尺城”。
2019年,该镇已初步制订三年行动计划,正在把该镇4000余家五金制造企业进行系统整合,成立总五金集团公司,打造该县五金工量具航母,做成大集团及大型上市企业。
农民争相加入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
以绿着色打造美丽生态
阳春三月,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十里画廊”春景如画:成片的桃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整齐的冬青树郁郁葱葱,济民河水波光粼粼,不时有游人路过,宛若人在画中……
“三年前,这儿就是"垃圾河",一到夏天,苍蝇成群,臭味熏天。”韦店集村党支部书记杜爱华说。如今,站在“十里画廊”高处极目远眺,河道整洁,果树成荫,草丰水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远的政治眼光和博大的政治胸怀,提出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稍岗镇广大干群倍感鼓舞,大家纷纷表态,愿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打造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
该镇经过多方论证,按照县委打造的“310经济带”“建设三大高地”总体部署,围绕县委提出的打造“城镇森林环绕、通道绿带如锦、农田林网遍布、村庄绿树成荫”的精神,在济民沟实施了“十里画廊”项目。既发展生态农业,又和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资源整合等脱贫攻坚措施紧密结合,通过发展河道经济,拉动周边发展,把“十里画廊”建设成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渔光互补于一体的绿色休闲产业基地。
“十里画廊”项目开工以来,该镇始终坚持“边建设边带动”理念,把脱贫攻坚工作贯彻到整个项目建设中。积极流转土地3000亩,既破解了项目用地的瓶颈,又让周边贫困户和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十里画廊”项目建设,将农民土地资产收益最大化,年人均土地受益分红达3000元。在项目建设期间累计拉动就业人口1500人,辐射带动周边9个村的贫困人口来此就业,吸收韦店集等4个村以苗木、土地、河滩等资产入股,与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就业基地一并成为拉动村集体经济的“三驾马车”。“十里画廊”项目建成后,仅光伏发电产业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15万元收益,有力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在稍岗镇“十里画廊”不仅仅是一个观光农业基地,更是一个新的运营模式,成为撬动稍岗生态发展的杠杆。目前,该镇正在沿着虬龙沟打造“十里荷塘”,总长14.5公里的虬龙沟两岸栽植优质桃树4万多棵,沟内植藕400多亩。虬龙沟与济民沟交汇处的桃花岛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卧龙潭公园、桃花岛码头及游客集散中心已经建成。总长15.5公里的柳公河两岸栽植杂果6万多棵,被群众赞为“十里果廊”。两年后将为沿线6个村带来丰硕收益。柳公河代庄湾的500亩湿地已完成建设规划。围绕310国道、郑徐高铁两侧完成国土绿化4000多亩,植树25万株。虞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丰绿增水”理念在稍岗镇得到体现。
以人为本打造人才强镇“这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们凭借"互联网+"的优势,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将稍岗五金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提高了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为打造稍岗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李倩芝指着稍岗国际五金城大学生创业园告诉记者。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研究生李倩芝1万元创立河南金兔贸易有限公司,主营五金工量具出口,起初就2人,现有“80后”、“90后”工作人员12人。该公司先后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环球资源国际站平台,同时建立了公司门户网站。2016年实现国内销售额220万元,出口1130万元,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千万网商”与“B2B跨境电商示范基地”。
稍岗镇借助县人社局的力量已开展创业青年实用技能、金融知识、创业指导及维权等培训8次,建立见习基地21个,对接青年1700名。为解决青年创业初期融资难,依托县青年创业绿色通道,设立专门针对创业青年的“创业无息贷款”。全镇大学生返乡创业高潮不断,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网上销售空前繁荣,稍岗人不出家门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政府引导下,稍岗国际五金商贸城开设了电商园、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农村网店、优卡特等电商平台不断涌现。
月9日至10日,“2019中国虞城·稍岗五金工量具展销暨返乡优秀人才座谈会”在虞城县稍岗镇五金国际商贸城隆重举行,吸引返乡优秀创业人才2万多名和2.3万多群众参与展销会,上海山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江先生代表返乡人才,成立虞城县稍岗长江教育扶贫基金会,捐款500万元人民币支持该镇教育事业发展。
该镇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抓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引才聚智谋发展,人尽其才添活力。主动对接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洽谈校地合作事宜,广泛开展“招硕引博”活动,为稍岗持续发展提供便捷高效智力服务。同时,出台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办法,着力选准基层党建人才、精准对接专家人才、激活回乡创业人才。
稍岗镇韦店集村的民俗博物馆
以党建引领统筹乡村振兴
一个村子能不能够发展好,能不能够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有没有一个“四有”的村干部群体。“县委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三遍走",是新时期走好群众路线的法宝。”日前,虞城县稍岗镇党委书记毕道喜介绍说。
该镇通过“三遍走”走基层、走出去、走进来,促进全面工作项目化、支部建在项目上、人才用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围绕“打造五金装备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破解发展瓶颈,促进作风转变,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另外,该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走基层,不忘初心,认真践行新时期群众路线,把活乡镇、兴农村、富农民、环境美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把融入群众、武装群众、问计于群众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作风保障,高政治站位、高水平谋划、高标准推进。谋划工作始终做到科学严谨、超前高远,围绕脱贫攻坚谋划项目,走高质量脱贫之路;围绕人居环境谋划项目,走生态宜居之路;围绕乡村振兴谋划项目,走融合发展之路;围绕平台建设谋划项目,走产业发展之路;围绕高质量发展谋划项目,走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企业合作模式谋划项目,走强镇富民之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抓农业绿色发展,抓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环境面貌双提升。着力做好公共服务,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发展起来。富农民,先富思想、富脑袋,坚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以产业发展兴农业、以特色发展强乡镇、以环境整治美乡村。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谋得发展引擎,只有走出去才能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才能引进更高端的技术和产业。”稍岗镇党委书记毕道喜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坚持县委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解放思想,切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稍岗镇韦店集村的“十里画廊”草丰水美,如诗如画
以文化人留住乡村根魂
走进韦店集村,昔日两座小庙的庙址上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大舞台。如今“天爷庙”被村民改成了“民俗博物馆”,馆内展品为周边村民自愿捐献和收藏爱好者细心收藏的老物件,共分为农具、运输、生活、纺织四大类500余件实物。另有14幅反映20世纪农村日常生活的图片。
“俺村建立了民俗博物馆,我不但学了很多知识,还知道了老一辈人农耕时代的生活。”日前,在稍岗镇韦店集村,懂事的初中生张子涵陪奶奶在民俗博物馆里边走边看。奶奶年纪大了,经常给他讲老一辈的故事,很多东西在这里都能看到摸到。这里不仅成了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成了一代代人相互了解和沟通的精神纽带。这些实物历经岁月磨砺,古朴淳厚,镌刻着一方区域文化的符号,印证着农耕文明的进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个民俗博物馆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稍岗中学的梁慧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时说。为了让更多的后人了解农耕文化和民俗,留住这些乡愁,该镇积极引导在校学生在这里感受历史,感知祖国经济腾飞发展的盛况,感受近几十年来农民的艰苦奋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觉抑制社会上、网络上的一些不当言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正能量、贡献力量。
在杨庄村,四知堂内存放着杨庄村每家每户的祖谱。其原为杨庄“奶奶庙”,于1999年村民自发筹建,前几年,迁址该村文化广场旁,去年改建成了杨氏宗祠。堂前悬挂的“传承弘农祖德,恪守四知家风”对联,时刻告知杨庄人,勿忘美德,传承善行。
村民杨永辉常年在外务工,去年回家,带着一家人到祠堂看看。他说,出门在外不容易。每逢回家,到祠堂看看,就像听到了老少爷们的知心话,心里暖烘烘的。村里老人杨军良常带孙子到四知堂走走,一边走,一边给孙子讲祖辈的故事,哪年哪月,哪位老爷爷做了什么事,老人如数家珍般说给孙子听。
三庄村农民文化宫由原三庄洪山庙旧址改建而成,文化宫内分淮海战役纪念馆、农民书法馆和老年活动中心三部分。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第三纵队某部指挥机关在三庄洪山庙内驻扎,三庄一带数百名村民在当地党组织带领下,踊跃参与支援张公店战役,为张公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为纪念这次战斗和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村民自发以此建馆纪念。
“我们老哥几个经常在这写写画画,比闷在家里有趣多了。”供销社退休老职工张建高兴地说。原来,纪念馆侧房改成了农民书法馆后,很多喜欢书法、美术的村民都聚集于此交流学习。( 刘建谠 杨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