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很多城市排水不畅开启了“看海模式”,寄希望于海绵城市。那么,海绵城市能否担此重任?在此次暴雨“大考”中,这些海绵试点城市表现如何?
暴雨“大考” 海绵城市交出完美答卷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很多城市排水不畅开启了“看海模式”。谁来拯救城市内涝?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江西、山东等10余省份召开会议或紧急发文,将希望寄托于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能否担此重任?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确定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今一年期满,在此次暴雨“大考”中,这些海绵城市表现如何?
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
6月15日凌晨,江西萍乡市区暴雨倾盆,持续数小时。但在萍乡金螺峰公园,路面却不见任何积水。暴雨过后,萍乡市区其他几个经过海绵城市标准改造的地段,雨水也很快排完,没有发生内涝。
“以前广场上铺的是石材地砖,下雨积水,路没法走。现在雨停之后马上就可以出来活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真的很给力。”市民刘先生说。
“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这样描述海绵城市。
萍乡正是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其他的试点城市表现如何?
5月6日早晨,叫醒四川遂宁人的不是闹钟,而是闪电、狂风和大雨。据气象部门统计,当日8时至14时,遂宁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04.8毫米。但在遂宁的育才东路,整条街道没有任何积水。
在育才东路居住了20余年的老住户陈爽回忆说:“从前下大雨,整个街道上都是水,齐腰深,有的车子被淹了一半。”那么,今年雨水去哪儿了呢?
玄机就在于透水砖和雨水口。原来,路面更换成了天机砂透水砖后,雨水很快被吸附,然后直接渗透到地下。同时,整条育才东路上设有30多个雨水口,雨水由此排入路面下的雨水仓,再进入庞大的雨水管网,巨量的雨水被如此一次次地分流,从而避免了内涝的发生。
“一些原来的内涝区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已呈现‘暴雨少积水,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遂宁市城建局相关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在今年的暴雨“大考”中,浙江嘉兴、广西南宁、吉林白城等地部分区域,海绵城市的效果得到了显现。
每逢大暴雨,被寄予厚望
与海绵城市“不湿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城市是一场暴雨一片“海”。如何尽快结束“看海模式”?
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江西、山东等10余省份召开会议或紧急发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超过20个省(区、市)发布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启动了数千个项目。
在中央层面,海绵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4月,三部委又公布了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据了解,第一批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第二批试点加入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事实上,除了中央确定的30个试点城市外,各省份也划定了省级试点城市,试点申报竞争相当激烈。
“由于过去的城市规划不成熟,导致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容易出现内涝现象。”李俊奇说,“现在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还历史的‘旧账’。”
建设难度大,非一蹴而就
“海绵城市建设正成为一股热潮。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热潮背后,同样需要冷静思考。”李俊奇说。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表示,一些发达国家的海绵城市,是在有良好地下排水网道基础上的“锦上添花”。比如德国,地下管网系统发达,其雨水利用和城市绿地建设技术相当成熟;再比如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
周玉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一些城市早期规划不够完善,前期基础管网建设薄弱,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难度较大。那么,立足于我国国情,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绿色’和‘灰色’结合。‘绿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条件,‘灰色’即人为的工程措施。”周玉文以河南鹤壁的新城区建设为例,说明如何“绿灰结合”。
他说,鹤壁新区选址在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利于排水;并且充分利用旧有的农田灌溉沟渠,对其进行扩容,再加以适当的“海绵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新城区的排水压力。“现在鹤壁新城区公园、道路能‘喝水’,暴雨天气无内涝。”周玉文说。
此外,周玉文还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以武汉为例,周玉文说,武汉是全国河道、湖泊较多的城市,因此要考虑对湖水的保护。“为保证湖水的水质,雨水不允许随便向湖中排放,雨水的出流条件就受到了限制。因此,武汉需要建设深层地下排水设施,以解决雨水蓄存问题。”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在建设之前应该先对当地的环境、人文、气候、历史等进行深入考察。如果做不到因地制宜,最后很难成功不说,很可能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周玉文说。
还需要指出的是,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周玉文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统筹机构,各部门从各自利益考虑,意见难以统一,自然也就很难联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