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海绵之城 绿色攀登——杭州加快探索打造超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2024-06-17 16:41:40来源:杭州日报   
核心摘要:2024年的梅雨季,李青不再为“一出门就湿鞋”发愁。在入住杭州亚运村媒体村人才公寓后,她惊喜地发现,“这里的道路好像‘会喝水’!虽然路面上看不到一个窨井盖,但一下雨很快就变得干爽。”
2024年的梅雨季,李青不再为“一出门就湿鞋”发愁。在入住杭州亚运村媒体村人才公寓后,她惊喜地发现,“这里的道路好像‘会喝水’!虽然路面上看不到一个窨井盖,但一下雨很快就变得干爽。”

“不湿鞋”的道路,是杭州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细节映射。

自2021年5月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杭州从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积水内涝等问题入手,在建章立制、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建设管控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建设一盘棋、考核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出台了《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以及14项配套制度、8项本土化技术管控标准,构建起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三位一体”的杭州海绵城市制度体系,系统破解海绵城市推进中的深层梗阻,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截至2023年底,杭州市累计建成海绵城市建设达标排水分区342.6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为41%;打造10个重点示范片区共24.64平方公里。示范期间,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达到100%,城市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到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大小“海绵”联动,正为不断“攀登”的杭州注入绿色动能。

系统解题“洪涝潮”,城市有韧性更安全

独特的山水格局使杭州同时面临着洪涝潮三重压力。

“我们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从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等层级出发,开展‘洪涝潮’协同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安全。”杭州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区域流域上,通过实施铜鉴湖防洪调蓄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八堡排水泵站工程等项目,优化完善了防洪防潮体系整体格局;城市层面通过河道拓宽、清淤疏浚、岸线整治等措施,提升了蓄排能力;设施层面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通过泵闸建设改造、管网建设、设施维护养护等措施,增强雨水排出能力和应急能力。

目前,中心城区城市防洪标准满足50年一遇,中心城区内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非中心城区内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历史内涝积水区段全部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优势,在既有杭州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平台基础上,迭代升级打造了“杭州市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平台以海绵系统化方案和专项规划为指导,细化排水分区和指标,布设新增监测设施,同时共享既有的水质、水位、泵闸站等各类现有数据信息,构建覆盖全市的海绵城市监测体系数据信息,实现城市内涝预报预警、海绵城市绩效管控、海绵城市重点区域和项目监测管控等应用生态场景,打造智慧海绵城市与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全面实施“海绵+”,城市有弹性更宜居

一直以来,杭州统筹河道整治、美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城市绿道、水利工程等建设,在全市域范围、全项目领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力营造“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宜居环境。截至目前,完成511个海绵示范项目建设,并建成了桃花湖公园、运河亚运公园、大运河杭钢公园等一批海绵示范性工程,“与山湖为伴、与花鸟为邻”,惠及了附近周边区域居民。

“点”上成景,“面”上亦出彩。

杭州结合各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了西湖之江双浦铜鉴湖示范片区、萧山亚运示范片区、富阳杭黄示范片区等高质量先行示范区,实现了“干一片,成一片”的建设目标。从湖泊水系到园林绿地,从城市道路到住宅民居……随着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海绵城市不断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我们将建设海绵城市与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机结合、深化推进,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夯实生态基底,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杭州市海绵办(市建委)负责人表示。(王莉莉)
(责任编辑:袁冬亮)
下一篇:

山东聊城: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上一篇:

数字化激活“超级小镇”服装产业新动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