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近年来,我国先后有9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
目前,山西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长治和晋城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太原、晋中、临汾等8个城市入列省级试点示范城市……近日,山西日报记者深入全省各地,实地探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感受“会呼吸”的“水弹性城市”。
5月31日,阳城县惠泽园内,迎着夏日朝阳,居民们在海绵型广场晨练休闲。惠泽园是阳城县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最早的项目,采用硬化广场与网格下沉式绿地相结合的设计,远远望去,广场不再是灰白色的水泥地面,“网格绿地”穿插其中,与广场铺装自然融合,绿意盎然,尽收眼底。“网格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可让雨水就地消纳,增加了居民对“海绵城市”的体验感,120亩的园区,绿化占地就达80亩,景观雅致、生态优美。
2023年底,为加快推进山西省海绵城市建设,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安全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化全域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高城市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传承和弘扬先进水文化,打造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水弹性城市”。
如今,山西省各市已相继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条例,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北方特色、山西特点的常态化建管模式。
全域推进 全民共享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硬化路面越来越多,阻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系统,许多城市都出现了水资源匮乏、湿地萎缩、河道干枯、水系污染、干旱与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现象。建设海绵城市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意义重大。”武建奎是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心的总工程师,作为海绵城市理念和实践的先行者,全程参与了《实施意见》的起草与实施,见到他时,他刚从长治市长子县出差回来。
“长子县善园·滨湖建设项目是该县海绵城市重点项目之一,这次重点对建筑防水安全和雨水花园的景观效果进行指导,还重点对建筑散水与雨水花园的高程关系等给出建议……”武建奎介绍道。据了解,长子县作为长治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县,在长治市海绵办年度考核评价中,连续两年获得第一档,目前正积极申报第二批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县城。
“其实‘海绵城市’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太原晋阳湖公园,2015年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对外开放,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冲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方式,还设有生态湿地、生物滞留设施,在水处理设施完善后,晋阳湖公园水质得到改善,还可以用于城市杂用、绿化灌溉等。”武建奎说,合理运用海绵场景,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将海绵工程设施与景观提升有效融合,打造居民生活休闲乐园,促进居民与海绵理念接触,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共享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示范引领 多点开花
“以前的小区,一下雨到处都是积水,一踩一脚水,现在这个小区做了海绵城市设施,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大雨路面不积水,出门不湿鞋,收集的雨水还能滴灌浇花。”5月25日,省城太原一场大雨过后,华润昆仑御的业主孙明深有感触地说道。在小区,记者看到,不仅人行步道铺设了透水砖,绿化带中还建设有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等,保障道路雨水可通过绿地进行分散式控制。据了解,太原华润昆仑御作为新建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总面积达63万平方米,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砾石沟、雨水调蓄池及环保型溢流口等工程,海绵城市的设施改善小区水环境,提升了景观环境,增强了居住体验感。
“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来源于太原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长效体制机制的建立。”据太原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立法,构建起领导组—海绵办—海绵中心三级管理体制,保证建设项目全程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了汾河四期湿地公园、晋阳湖公园、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等多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山西省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市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公园、海绵绿道、海绵小区等不断涌现,城市“含绵量”不断提升。
“六一”国际儿童节正值周末,运城海绵示范游园里绿意盎然,花草植被与各类海绵工程设施相映成趣。一组大红色的海绵理念体验构架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据了解,构架内设置了人体感应设备,当游客穿过构架时会自动感应并喷出水雾,构架下方使用构造与海绵较为相似的火山岩铺装,独特的“呼吸”功能可以迅速吸收滞水,让游人可以近距离地体验海绵理念。“园区到处可见生态与科技结合的海绵工程设施,你看这个道路铺得都是透水沥青、不同色系的透水混凝土以及透水砖,园区雨水储蓄规模可达2000立方米,全年收集的雨水可同时提供5000余平方米绿化全年用水,每年可节省自来水1000立方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运城市城市管理局海绵建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3年3月,作为运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首个试点工程,总占地面积22.8亩的运城海绵示范游园项目全面完工,开园纳客。区别于传统城市公园,其兼具公共休闲、生态景观及雨洪调蓄等多功能,充分体现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效果。
高效推进 意义深远
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山西迈出坚实步伐。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立法;长治市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年度绩效A档评价;运城市打造晋南首个海绵城市主题公园;阳城县示范引领,率先启动海绵城市“五个一”示范工程;临汾市打造水塔游园建设工程……
这些是山西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个缩影,海绵城市建设成绩单正在不断刷新:长治市和晋城市先后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吕梁、忻州等8个城市入列省级试点示范城市;2023年,阳城、洪洞、绛县成为首批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市(县),省级财政给予每个示范县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近日,住建部办公厅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住建部在总结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践基础上,形成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山西省6项措施位列其中。
目前,山西省海绵城市标准框架体系中10余个海绵城市标准规范正在编制,海绵城市设计与审查标准已经出台,后期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河湖水系建设标准、施工与验收标准、运行维护及评价标准将陆续出台,并将实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海绵项目“建一个、成一个”,最终常态化、标准化、系统化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下一步,山西省将继续推动海绵城市示范县城的创建,并评选优秀海绵城市项目,以示范县城和优秀项目案例为引领,高质量推动山西省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 韩乐
活“一池水” 美“一座城”
——长治系统构建海绵城市建管机制
时至夏日,微风不燥。长治市区以西的漳泽湖,阳光在湖面打出一束束反光,湖边的人迷了眼,防晒外套纷纷搭在胳膊上,或绑在腰间。湖面上,一群短腿小白鹭正在追逐打闹,摄影爱好者崔宁频频按下快门。崔宁在湖边总有收获,自由飞翔的黑鹳、划水嬉戏的斑嘴鸭……不必蹲守,来了只管举起相机。在这个年轻人眼里,这里的“特产”就是鸟。
不只是鸟类的天堂,这里也是植物的宝库。沿湖岸边,绿波香堤掬落英,春花谢了夏花红。湖中莲叶田田,一碧万顷,30多种荷花,酝酿着清风送荷香的雅韵。秋百菊,冬梅花,春天更多,樱花、玉兰、郁金香,四季有花有景。这个由广阔水域,繁盛绿色,以及众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构成的庞大生态圈,吐故纳新,表达着城市文明,也展现着长治人对美好的追求。
你也许不会想到,这里曾经的水质却是劣五类,城市排污,尽汇于此,不堪重负的湖水生态系统,一度是长治的“城市之泪”。“正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启动了漳泽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岸线整治、绿廊建设等,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长治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通过“补水净化+布水优化+生态修复”,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95%,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从“城市之泪”到“城市之肺”,当然不会一蹴而就。长达5年的综合治理中,这里退渔、退村、退工、退企、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取缔小作坊43处,搬迁村民227户,拆迁村庄10个,整治环湖小散乱区域74万平方米,治理黑臭水坑塘15处,打造生态岸线16公里;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湿塘、下沉式绿地等多类型海绵设施;建成调蓄规模达15万吨的自然生态调蓄塘,实现雨水调蓄净化,从污染负荷削减—生态修复—原生态保育—资源化利用,海绵成效日渐显现。
最美的河,是故乡的河。以漳泽湖为起点,长治人总爱漫步于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河堤,甚至溯源于浊漳三源,宽阔或蜿蜒的河流,见证着发展的变迁,也流动起自己的梦想。更好的生活,从这里出发,变化的仅仅只是这些河流吗?
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长治市投资42.16亿元,建成海绵型建筑与社区类项目36个,海绵型道路广场项目9个,海绵型公园绿地项目8个,海绵型水系项目9个,管网排查与修复项目1个,管网及泵站项目35个,GIS平台与监测设施项目1个,形成了以漳泽湖雨洪调蓄枢纽为核心,浊漳南源、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东防洪渠5条河道水系为骨架,32个排水分区为单元的建设系统。
3年示范建设期,长治完成了海绵城市立法工作,构建了完善的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机制,搭建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成熟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地设计、施工以及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建成一批精品示范项目,各项绩效目标基本达成。不久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长治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机制,以及强化绩效考核,被定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
记者 李家鸣
治“三涝” 疗“内伤”
——晋城探索山地丘陵型城市解决方案
仲夏之际,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蜿蜒流淌的东河宛若一条绿丝带,在晋城的西北侧流线舒展。两岸树木高低错落,步道穿插其间,市民或悠闲散步,或摇曳舞蹈,相映成趣。
“前些天下了场雨,路上积水消得快,草坡沟、两侧低洼地带储下了一汪汪雨水。不像过去遍布积水,每次都是‘深一脚浅一脚’迈进家门。”家住附近的市民王霞形象地对比道。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这是海绵型公园发挥着作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绿化草丛、广场铺装、园区小道,都暗藏海绵设计,实现下雨时能就地消纳利用。”晋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科长常慧兵解释道。东河上游区域曾是矿区排放煤矸石的地方,多年无序堆放侵占了原始河道空间,河道丧失了原有的行洪能力,加之河道水体黑臭、植被破坏严重等问题日渐凸显。
“这正是晋城‘三涝’问题的代表性例子。”常慧兵说,晋城是一座山地丘陵型城市,19条水系穿城而过,在城市发展中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采空区广泛分布,水系统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出洪涝叠加、污涝交织、旱涝急转三大特点。“三涝”问题成为晋城在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内伤”。
2022年5月,晋城市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该市紧抓机遇,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实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立项审核、规划管控、设计审查、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全过程管理服务工作,系统谋划了丹河新城项目群、康养片区项目群、水系治理项目群、内涝治理项目群和城市更新项目群五大项目群,分7大类100个项目,总投资37.3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53个,在建项目30个,开工率达83%。
“东河上游河道治理及清水复流项目正是晋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负责技术咨询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市政所所长黄华伟说,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是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以东河为例,他们在既有地形下采用了驳岸设计、水系岸线打造、拓展水面等措施,将平直僵硬的水渠状水系打造为蜿蜒流淌的自然山溪,大幅提升调蓄行洪空间,同时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生态补水,保证污水不入河,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两岸步道、停车场进行透水铺装,增强雨水回渗功能。项目建成后,切实解决了东河上游山洪无组织入城的历史问题,恢复水面面积4.4万平方米,实现雨水调蓄约3万立方米,削减入河污水1万立方米,实现采空区土地资源和雨水循环综合利用。
包括该项目在内,晋城针对广场、学校、停车场、小区、公园等打造了9类典型项目,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为山地丘陵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晋城方案”。并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下,总结形成了“洪涝统筹、污涝同治、旱涝两宜”这一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系统化治理策略。
如今,晋城的海绵元素已触手可及——一批批公园绿地铺设了透水砖,步道旁多出了植草沟;新建小区里雨水花园与下凹式绿地相融合;城市道路绿化带高低有序,实现自然与功能有机融合……让城市在吐纳自如呼吸之余,不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