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城市管理、风光旖旎的白洋淀、全龄友好的人民之城……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不同,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企业在雄安注册。
7年来,雄安新区38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712亿元。从“纸上”到“地上”,如今,雄安新区实际的建设情况如何?
近日,由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宣传网信局主办、长城新媒体集团承办的“拔节生长向未来——2024全国重点地方媒体总编辑雄安行”主题活动举行。全国重点地方媒体近距离了解这座新兴之城的拔节生长,感受这座未来之城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
“千年大计”的定力,“只争朝夕”的干劲。这座未来之城从“一张白纸”谋划开始,积跬步至千里,如今蓝图逐渐变成现实,雄姿初现。
悦容公园容景阁 刘光昱 摄
“地下城”与“云上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典范
初夏时节,雄安新区的街道上绿树成荫,整洁有序,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然而,雄安的魅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地面上,其“地下城”与“云上城”的建设更是彰显了城市的智慧与未来感。
建设“地下一座城”,在雄安新区规划之初就已提出。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新、理念之新的重要体现,其中综合管廊就是一项具有样板意义的工程,也是雄安新区“地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地下综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让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中起来,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们不仅可以提升市容市貌的美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降低路面翻修的频次和开支。
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以“系统网格化、空间弹性化、运行智能化”为原则,显著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除综合管廊外,地下雄安城市还包括地铁、城际铁路、物流汽车通道等设施。这座“未来之城”在地下空间的精心打造,不仅展现了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而且为中国其他城市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开辟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路径。
与此同时,雄安新区还在云端打造了一座“云上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雄安新区实现了社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数据实时“孪生”到数字平台上,为城市的管理、安全保障及运营保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也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智能。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 刘光昱 摄
活动期间,记者团来到“云上雄安”的大脑——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其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两层、地上两层。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承载着中心云计算、超级计算,并连接边缘云计算,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AI、VR/AR等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为建设数字城市、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云上雄安”的运算核心,它构建了一个全面而高效的数据处理体系,凸显了雄安新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思维。计算中心的建成和运营,未来将进一步促进雄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绿色城”生态修复见成效,展现勃勃生机
入夏,白洋淀微风吹拂,水面微皱。芦苇一簇簇一丛丛,自水里冒出,郁郁葱葱,展现勃勃生机。时有水鸟从芦苇荡深处掠起,盘旋一圈后直飞天际,隐没不见。
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经过雄安新区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的白洋淀水质清澈,草长莺飞,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据了解,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上下游协同防护和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白洋淀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华北之肾”的功能正在加快修复。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也为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中华鳑鲏、乌鳢等土著鱼类全淀广泛分布;野生鸟类增加到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
白洋淀 刘光昱 摄
白洋淀的治理成效之所以显著,其背后的科技支撑不可忽视。据介绍,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充分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应用等“黑科技”,建设了“天空地淀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和数据中心,形成了以水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以数据为依据对雄安新区水质、大气现状整体把控。
这一创新性的监测体系不仅展现了科技与环保的完美结合,更实现了对水质、大气的精准把控,为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预警机制。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治理方式,无疑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人民城”以人为本,绘就民生福祉新画卷
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人民安居乐业是雄安这座“未来之城”的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路径。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 刘光昱 摄
“幼有所教”——优质教育新篇章。通过新设备学习书法,按年级培养烹饪能力……走进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大家无不被这所学校所惊艳。该校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吸引了众多目光。
据了解,2023年9月,由北京援建雄安的三所“交钥匙”学校——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正式揭牌并迎来了第一次开学纳新。其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规划24个班,目前已开设6个教学班,对标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两级三层的课程建设,共享博悟课程、服务学习课程、创智汇课程等品牌课程。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于2019年启动了对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援建工作,京雄两地校区通过“双师课堂”、学科组常态化教研等方式,已经实现了密切的互动。
“老有所乐”——养老服务新模式。在雄安新区,养老服务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建设养老驿站、提供优惠的餐饮服务等方式,雄安新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让老年人能够在这里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安”的幸福生活。
在容西第一养老驿站,打台球、下象棋、打牌、跳舞……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据介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此免费享受基础设施服务,参加各种丰富的活动。同时,养老驿站还开展了积分兑换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锻炼了老年人的身体,愉悦了他们的心情,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容西第一养老驿站
“民有所依”——社区治理新举措。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常态化组织社区工作者、楼门长走遍每家每户,收集居民诉求,一户一档建好民情台账。此外社区还通过开门接访等形式,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社区食堂、邻里驿站、社区博物馆、社区志愿服务队等阵地资源,为居民打造“15分钟生活圈”,居民步行5至15分钟,就可找到党群阵地反映意见建议。
为有效解决容东片区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容东管理委员会还创新推出“一呼联应”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回应和帮助解决居民诉求,打通服务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这一机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效率,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
雄安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这座新兴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