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满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八年来,城市副中心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从水网贯通,到水厂建设,再到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治理……一座座水利设施巍然屹立,一条条灌溉渠道密布田野,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东西,构筑起城市副中心“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
北运河古韵新颜,风光旖旎,焕发醉人的新生机。记者 唐建/摄
生态补水 补出水清岸绿
正值初夏,位于通惠河通州段的岸坡种植槽里花草茂盛,夹岸的国槐显然有了年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别有一种温柔气息。沿河向东,有一段46万平方米的开阔水域,是通惠河与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和北运河五条河流的交汇处,这里更是别有洞天,芦苇摇荡水草依依,野鸭嬉戏鱼鸟栖集,是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滨水场所。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了无生机的排污河道,现在周边景色优美,鸟禽纷纷驻足,真是脱胎换骨。”对于变化,居住在北关附近的居民张小春深有感触,在她看来,蝶变后的五河交汇处汇聚了生态美、人文美、城市美,真正实现了还水、还岸、还景于民。
上个月,位于通州南部的西六支渠碧波荡漾,此前这里还是一条枯竭的干渠,经过生态补水后,如今水量充盈。据了解,生态补水可以重构水生态系统,用生态的办法让水流起来、活起来。今年,区水务局编制《通州区南部地区水网生态补水方案》,对接市水务局提出调水申请,通过闸涵调度、水系连通,将北运河、凉水河过境水资源引入南部马驹桥、于家务、张家湾、永乐店和漷县等乡镇内的沟渠乃至湿地公园,对回补地下水资源、恢复河道生态和景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合整治 守好一池碧水
水来了,更要用精用好。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介绍,城市副中心正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全区水务工作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水系连通循环、截污治污、湿地建设等工程措施,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防洪防涝体系日臻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务公共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城乡水环境方面,水务部门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打造两岸景观,建设慢行系统,提高亲水性和开放性,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化滨水岸线和高品质滨水空间。通过三大水网建设,形成水系连通循环,在流动中提升水质,促进沟渠生态修复。分期完成镜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环球影城段、凤港减河、温榆河、港沟河、中坝河等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景观明显提升。
水污染治理方面,城市副中心以污水治理、溢流污染治理、面源防治、再生水扩大利用及水网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9大方面65项具体任务,将“源、网、厂、河”系统治理理念落实落地。目前,全区建成碧水、河东及张家湾再生水厂等污水处理设施166座,污水处理能力约57.41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67.2%提升至2022年的94.5%。开展了53条、264公里黑臭水体治理(全市148条),治理农村小微水体371条(全市共1000余条),定期开展治理后的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监测维护,有效推进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长治久清工作。北运河通州城市段、运潮减河、温榆河(通州段)、凉水河(通州段)先后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通州区的水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豹猫现身通州区潮白河流域,国家二级濒危珍稀植物“四角刻叶菱”在北运河、镜河等水域内小种群生长。
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经过8年多的建设,城市副中心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北京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和模式。区政府办印发的《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成为北京市首个区级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专项政策文件。完成试点区海绵城市项目125项,4万余居民受益,打造了城市绿心公园、镜河水系、北京环球度假区景观水系、张家湾设计小镇、朗清园等一系列海绵城市示范样板项目,充分体现了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水准,为全市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截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29.9平方公里,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为40.1%。预计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5年,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将达到80%以上,持续全域推进建设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
蓝绿交织 重塑水城共融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与水系建设规划》,2025年,城市副中心将基本建成与自身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水务服务保障体系,以水兴城重塑城市,打造水城共融生态城。
规划新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和配套污水管线工程,以及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开展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的前期论证,新增污水处理(再生水)能力8.2万立方米/日,进一步提高城市副中心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区雨污合流溢流问题。同时,加强镇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漷县镇、台湖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改造工程,新建马驹桥第二再生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6万立方米/日;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探索使用分布式、集装箱式等污水处理设施。
完成城北水网一期、两河水网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城北水网二期、两河水网二期工程,推动实施城南水网台马片区、漷牛片区及于永片区内的骨干沟渠水网工程建设,对水网内的乡镇骨干排涝河道翟减沟、减运沟等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温榆河、北运河、凉水河等重要补水河道与水网片区内沟渠有效连通和循环流动,改善乡镇水环境,提高镇村地区的排涝能力。
此外,城市副中心将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配合实施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杨洼船闸工程及沿线码头建设,打造城市滨水生态休闲体系,努力把大运河北京段打造成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