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建设海绵城市 促进人水和谐

2016-06-28 08:35:0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核心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载体,是指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的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运作示意图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载体,是指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的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带来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与以往主要依靠修建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的传统理念相比,海绵城市实现了城市建设理念的新突破。

  海绵城市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30多年来,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预留雨水滞留和储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

  水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建设使得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水域受到侵蚀。同时,城市河、湖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短缺问题。中国很多城市降雨量充沛,但却存在着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等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由此可见,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有哪些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2015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这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4月22日,“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产生了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分别是: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此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成功后,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出发点是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因此,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唯有积极探索“海绵”理念,让城市学会“呼吸”,才能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
(责任编辑:)
下一篇:

南京栖霞长江村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行动

上一篇:

章林伟: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