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嘉兴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在3年试点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嘉兴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治理,针对公园绿地河道、老旧小区、市政道路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解决水环境问题,同时兼顾水安全与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精心设计不同的方案,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形成了城市防洪工程、水动力工程、秀湖、城东再生水厂及尾水湿地、城中片调蓄池、南湖大道、府南花园三期、烟雨小区、绝缘厂宿舍、环城路、市农经局、中央公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重要项目,嘉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
据了解,嘉兴在18.44平方公里示范区范围内,紧紧围绕“净”字做文章,共实施了116个试点项目,重塑“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连日来,记者走进部分项目,感受海绵城市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嘉兴的“海绵经”
因地制宜实施改造
改善水生态环境
对于刚接触到这个新鲜事物的嘉兴市民来说,海绵城市的理念还有点模糊和陌生,以为仅仅是“城市会吸水”而已。但在3年试点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和市民们一起摸索,逐渐领悟其中奥秘。
所谓海绵城市,其实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也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的渗透作用,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种理念下建设的城市,有更好的水生态环境,并能给予市民更多的获得感。
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到强降雨,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管道快速排出。“过去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城市建设理念。”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际上,作为典型江南水乡的嘉兴,拥有大小河流1.3万多条,却是一座“缺水之城”。虽然水网密集,但随着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如今市域内水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7.9%,尤其是城市内涝问题和水质恶化、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嘉兴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嘉兴就是作为水质型缺水的江南水乡典型,被列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
“我们过去对于雨洪管理是以排为主的做法,可以说在强降雨的时候,70%的雨水被直接排入管网继而白白流失,只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城市的热岛效应也比较明显。”该负责人分析,而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建筑、道路、绿地等作为载体,以“渗、滞、蓄、净、用、排”的低影响开发手段,将过滤后的初期雨水尽量保留在地表,在雨水径流的过程中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短时间内的排水压力。
3年试点建设期间,在嘉兴划定的18.44平方公里示范区范围内,共实施了旧城改造示范区(含城中片合流制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4类区域,住宅小区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公园绿地改造、市政道路改造、河道水系疏通、排水管网普查和修复等十大类共116个建设项目全面落地,建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样板”工程。
市政道路
增大雨水径流
景色诗情画意
南湖大道是嘉兴的南大门,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从这里进入市区,认识嘉兴、了解嘉兴。从建成通车至今,南湖大道已经服役了十多年,道路两边曾是农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在改造之前,记者站在南湖大道的人行道上,见到的是道路两侧密不透风的苗木带,看不到更远处的风景。“仔细观察这些树冠会发现,有些树木已经‘长歪了’,拼命往外寻找空间,长此以往可能会发生倒伏,导致树木枯死或生长不良等现象。”南湖大道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周伊峰在现场勘察时发现,“靠近人行道的位置都是球形植物,像桂花等,人无法进入,市民的体验感比较差。”
因此,南湖大道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对道路景观进行提升,打造展示嘉兴海绵城市成效和城市景观风貌的示范窗口。道路两侧设置了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升南湖大道及其周边区域管网排水能力,并对雨水径流面源污染进行控制,进一步改善周边河道水环境。同时,梳理人行道和绿地系统的空间关系,优化绿地内的植物生态,最终形成路、水、植物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另一条海绵城市改造的重要通道就是中环南路。它始建于1998年,当时道路周边地块还未开发,自然河系也多,雨水可以直接排入附近的河道,所以对排水管网的建设要求也就不高,但随着周边商业和住宅项目排水管网的接入,道路原有的管网已经无法承载,部分路段在大雨天会出现积水现象。重新铺设更大管径的排水管道是中环南路广益路综合整治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路面刨挖和修整同步进行。
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中,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机非滞留带和人行道上,通过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带等达到净化雨水径流的效果。雨水花园比普通路面略低,具体做法就是在土壤中间增加砂石层和砾石层,达到污染物层层消化和降解的效果,达到增强土壤渗透能力和污染去除能力,这种形式在我们嘉兴用得较多。而生物滞留带能收集初期雨水中的有机物,在将其吸收为肥料的同时,净化雨水、降低污染物含量,随后雨水再通过地表径流排入河道或引流进入排水管道。
公园绿地
景观进一步提升
环境优美舒适
“春燕春鸟随春飞,春鱼春虾弄春水。春蝶春蜂采春花,春风春雨送春归。”烟雨江南的春季,最适宜出门走走,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中央公园是城市的一个“绿肺”,从海绵城市的理念上理解,公园绿地长满了各种绿化植物,雨水可以自然径流和蒸发,这就是一块天然的透水下垫面,本身就是一块“大海绵”,但其实它也有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的作用,存在着一些健身设施排水不畅的问题。另外,公园内虽然绿化植物很多,但缺少色叶植物,可看性有待提升。
天气好的时候,少儿公园周边的市民都爱带着孩子来大草坪上玩。“场地比较大,适合孩子跑,但以前这里只有草地和一些银针大树。”市民洪达欣喜地发现,现在的少儿公园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绿色,“多了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树,会开各种颜色的花,非常美。”紫荆花、垂丝海棠、大吴风草、兰花三七、丛生福禄考……在这个春天争相绽放。
这里还是目前全市唯一一个海绵城市展示区,呈现了多种海绵建设手法:网球馆的东侧有一块透水混凝土地面,北侧紧挨着的是透水沥青,相比颜色稍深一些;道路对面的停车场则采用了透水铺装,利用结构透水减少路面积水的可能;沿着道路往南走,从网球馆到篮球馆之间的道路仅够两人并排行走,这段道路采用了透水铺装,表层是浅黄色陶瓷透水砖,与水系交叉处,则利用调节塘和湿塘调蓄河水,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每一种海绵建设手法旁边都立了一块“名片”,上面详细介绍了各种低影响开发手段的名字及作用。
改善透水下垫面、增加公园绿地的色块景观,在需要的时候还要对污水管网进行完善。比如西南湖的放鹤洲公园,污水系统破损严重,导致以前公园里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或西南湖,对河网水质的影响较大。在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中,一方面改造地下雨污水管,更换破损管道,疏通淤塞部位;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手段,让公园绿地这块“海绵体”更厚,承载和净化更多的水。
住宅小区
积水情况不再
更显宜居本色
嘉兴经开区长水街道府南花园三期是我市较早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一个老旧小区,也是一个示范工程。记者了解到,小区的海绵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整治工程和水利工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针对园林绿化进行整体景观提升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结合绿化设计。”嘉兴规划设计研究院海绵城市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原来沿河绿地大多是绿植堆砌,没有景观感觉。改造后的沿河绿地,河边设置了木制栏杆,沿河铺设海绵植物、草坪,中间以踏石铺设,供人步行;住宅楼之间原本单调的绿地也由雨水花园代替,楼栋之间的道路从原来的行道砖替换成透水砖,色彩上更为明亮;新增的停车位采用了结构性透水的做法。“下雨天停好车走下来,基本上不会湿鞋,居住感受一下子就好了。”居民于晓潇说道。
同样在发生变化的还有位于南湖边的烟雨小区,这里建成于2000年左右,由于年代较久,小区存在景观档次不高、基础设施破旧、雨污管道混接等问题,雨天积水更是常事。“在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我们把老旧小区改造的元素也一起考虑进去了。”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烟雨小区改造主要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整治工程、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等,其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绿化设计,使用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雨落管断接、透水铺装等措施。
如今走进烟雨小区,映入眼帘的是面貌一新的环境。道路经过重新铺装后平坦整洁,小区内景观错落有致,沿河绿地不再杂草丛生,积水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路边还特意设置了一排供居民休息的坐凳。小区居民廖奶奶已经将近80岁,“太阳好就出来坐会儿,有了这些坐凳很方便。”自从环境好了之后,大家都喜欢在小区内散散步,小区的环境不比商品小区差了。
“海绵”后的嘉兴
水质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更宜居
通过3年试点建设,试点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71%;市区10个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继续保持无黑臭水体;主要水质断面Ⅲ类水体提升了30个百分点;防洪堤达标率达到100%,实现了“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水防涝标准30年一遇”。
同时,城市功能也得到提升,群众获得感增强。通过3年试点建设,改造市政道路26条,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得到提升;改造建筑小区75个,约2.5万户居民受益;治理湖泊5个,改造提升河道岸线24.7公里,提高了河湖调蓄能力,改善了河道生态功能;改造公园绿地8个,居民休闲游憩环境得到提升,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老百姓获得感大大增强。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嘉兴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本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等特点,积极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探索研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取得13项技术专利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此外我市还探索出人行道透水砂浆新材料、透水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技术等。”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因地制宜”也是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绿色”的方式,解决“灰色”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嘉兴的试点区建设秉承“不为海绵而海绵”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建设协调对接优势,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治堵”“城市有机更新”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还发现,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带、雨水塘等海绵设施在源头减量上有明显作用。为嘉兴提供水质监测的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嘉兴项目组的项目经理郑涛介绍,试点区内SS负荷削减率、COD负荷削减率均与综合径流总量控制率成正比,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提升成对数增长。根据试点要求,嘉兴市试点区年径流总量目标值为78%,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40%以上。实际监测和模型分析显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已达到80.71%,实际SS削减率达到了82.41%,远远超过了40%的目标,而COD削减率也达到了83.5%。
示范区范围内的非功能区水体情况也在逐年得到改善,以西南湖、长水塘、长盐塘3个主要非功能区河道的监测断面为依据,2014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河道断面中劣Ⅴ类水占比16.56%,Ⅲ类水占7.95%,而到2017年底,劣Ⅴ类水体已经消除,Ⅲ类水占比提高至33.3%。“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些变化,也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后水环境的优化。”郑涛表示。
“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雨水得到有效利用,路面不积水,水质得到有效净化,热岛效应、地面沉降得到缓解,整个城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嘉兴人有理由相信,海绵城市的建设,能让未来的城市在发展与自然间寻找到平衡,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重现江南水乡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