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数字城市建设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日前,2023数字城市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代表一道共话“城市智理 加‘数’而行”,探讨数字政府建设新趋势,分享数字福建新实践。
9月4日晚,台风“海葵”带来强降雨。晚上8点半左右,湖里区“城市大脑”物联感知平台显示,后浦社内一处低洼地带积水触发警戒水位,随即发出预警,对接数字湖里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联动湖里街道人员,安排抽水车到场处置。依托湖里“城市大脑”及公共管理集成平台,湖里区城管委办借助23台易涝点智能感知设备和AI视频监控,通过24小时视频轮巡及算法赋能,及时发现、识别隐患并生成事件预警,助力打好“防汛主动仗”。
不同品牌的4万余辆共享单车活跃在湖里的五个街道,车辆数量大、运行范围广、清运任务重给管理部门带来不小压力。整合单车数据、全区停车数据,京东云从态势总览、案件管理、数据分析、绩效管理与指标体系五个方面,推出共享单车治理应用,既展示实时投放量,又能对违规停放、聚堆、定位不准确等事件进行预警处置,实现“5分钟响应,30分钟规整到位”。
这是湖里“城市大脑”让民众感受到切实便利的两项智慧应用。其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是京东云以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的 “1+3+N”:一个数字底座,经济运行中心、城市管理运行中心、公共服务中心3个运行服务中心和N个城市治理专题应用。其中,数字底座已汇聚5.97亿条数据,支撑各类应用场景落地。
智慧城市在中国已经有将近15年的发展历程。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周期长,业务却在不断变化,如何确保系统不落伍,同时避免碎片化、重复建设等问题?
京东集团副总裁郑宇给出的答案是,以数据为中心来建设智慧城市体系。“因为数据是跨业务的,我们提炼了数据处理的通用能力方法,并且把它存到平台,形成一个闭环的反馈链路。”郑宇重点阐释了他的城市计算理论体系,以城市的感知、城市的数据管理、城市的数据分析和服务提供这四个层面连成一个环路,不断迭代,推动智慧城市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早在2020年,数据就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中央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其作为关键核心要素的重要性,正在被不断挖掘。
政府如何把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赋能的一个重要抓手,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和实践?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副院长宋志刚介绍,福建是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8个试点省份之一。
在实现公共数据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确保公共数据安全、确保公共数据在有序合规可控的体系下进行开发,是必须坚持的红线底线。宋志刚介绍了福建多个探索。
以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保快贷为例。数据提供方包括公积金、人民法院,税务局等多个单位,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开发模式,借助相关的一些公共数据,在省级数据开发服务平台上搭建相应的模型,整个过程原始数据不出域,却也可以为客户实现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表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期和探索期, “宜居”和“韧性”的能力和效果还是不完全、不充分的。对一个城市来讲,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本质上是互包含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当前智慧城市最迫切的需要是要走向运营化,通过运营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解决智慧城市系统和应用的持续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