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涝点经过海绵化改造后,不再淤堵,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元素后,不再冒险“开船”,小区进行雨污分流后,不再蹚水回家,万里碧道采用海绵建设模式,实现旱涝调蓄……昨日,记者由东莞市谢岗镇了解到,近5年来,该镇持续深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让城市生活“智慧化”,使城市韧性得以显著提升。
事情要从五年前说起。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谢岗镇瞬间变成“水城”,车不能通行、电也断了,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那一刻更加笃定我们要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怎么排?往哪排?等一系列问题成了关键。这五年,我们也在不停地探索、不断学习借鉴,不断丰富建筑、道路、公园、河涌等方面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拥有‘自由呼吸’的能力,美化城市面貌,让广大市民安心和幸福。”谢岗镇农林水务局局长夏剑明说。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2018年,谢岗率先提出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在建筑、道路、公园、河涌等方面打造了一系列海绵工程项目,让城市与山水自然渗透,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夏剑明介绍,2018年初,谢岗镇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督导小组、治污治水市督办工程实施小组、雨污分流建设小组、城市经营统筹小组、道路系统海绵城市实施小组、融资开发小组、政策规划制定实施小组7个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工作。
谢岗镇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完成《银瓶创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说明书)》《谢岗镇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文件》《谢岗镇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技术指引(试行)》《谢岗镇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谢岗镇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技术审查指南(试行)》《谢岗镇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施竣工验收指南(试行)》和《谢岗镇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指南(试行)》共7份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文件,于2019年1月23日通过镇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并完成向市自然资源局及市水务局备案。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谢岗镇坚持“一盘棋”思维谋划,以山水城市融合发展为核心,在规划蓝图中预留充足的蓝绿空间。据介绍,谢岗镇森林总面积4404.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8.14%,北部有潼湖、银瓶湖、银山湿地等水系,基本上是“五成山、两成水、三成城”,整个城镇展现出“南山北水中间城”的布局。全镇共有23条河道,全长71.21公里,水域面积335.4公顷,其中主要河流有5条截洪渠(黎村、大厚、谢岗、赵林和曹乐截洪渠),各支渠流入5条截洪渠,最终汇入谢岗涌,流入石马河、东江。
“我们邀请过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来谢岗镇调研,为我们海绵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也到各地城市学习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因此,谢岗镇也充分利用优质的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系列‘海绵’工程。”夏剑明说。
截至目前,谢岗镇累计建成雨污分流管网(埋管、立管、次支管)380.682公里,完成全镇295个源头雨污分流排水地块、354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建成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张系统、全面、有效的排污网络,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污水管网基本全覆盖。谢岗医院二期项目投入约60万元建设雨水收集回用和雨污分流系统,包括绿色屋顶渗透雨水、人工湖储蓄雨水、埋地式污水处理站净化雨水回用等。粤海大道投入约3000万元实施渗井及溢流雨水口、透水铺装和中央绿化带等多种海绵措施,减少年径流总量。谢岗截洪渠人工湿地公园利用上游两条支渠合流处附近的闲置鱼塘,采用“生态池+两级垂直流湿地+自然湿地”的多级分段处理工艺,达到了活水循环的目标。
“我们不满足现在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还是有很多困难存在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也是需要政府、社会、市民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发力,让海绵城市真正发挥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夏剑明说。
接下来,谢岗镇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制度,持续深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建设“海绵公园”“海绵村居”和“海绵小区”,不断营造人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氛围。(记者 蒋幸端 通讯员 袁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