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中国翼城:这里“有戏”

2019-03-11 08:52:59来源:三晋都市报   
核心摘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资源,让翼城成为孕育平阳戏曲文化的温床,这里的点点滴滴无不与中国戏曲发展史共振。
山西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而山西戏曲又滥觞于晋南。翼城地处黄河流域汾、浍之间,安卧于太行、中条山脉的怀抱。山河表里,原隰迂回,自古就是诸侯的领地。尧封唐侯、舜耕历山、刘累豢龙、桐叶封弟、燮父改晋、董狐直笔的历史典故就诞生在这里。中华大地从此有了“唐”“晋”的印记。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资源,让翼城成为孕育平阳戏曲文化的温床,这里的点点滴滴无不与中国戏曲发展史共振。2018年上半年举办的“翔滦古会”,声势浩大,各地戏曲名家齐聚中国现存最大的元代舞楼——“祭台”,以“文祭——乐祭”的最高礼仪表达对戏曲这一文化国粹的虔诚景仰,生动还原了百姓对戏曲的膜拜。翼城举办了由全国著名戏曲专家参与的“戏曲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座谈会”,会上探讨了如何让先民留给我们的戏曲资源寓教于乐,服务当代。
 

“翔滦古会”的开幕式尤其出彩,它以“花满翼城”为主题,来自全国的12位“梅花奖”得主登台献艺,蒲剧、晋剧、京剧、评剧、秦腔、豫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眉户等剧种同台亮相,异彩纷呈,让“翼城:一个有戏的地方”这张富有张力的文化品牌,走出山西,唱响全国。
 
翼城地方戏曲是山西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戏曲源于以歌舞娱神的原始巫术。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出土的漆木人俑,在中原墓葬内属首次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先生撰写的《大河口和梁带村墓地出土的“大丧傩”俑及其他》一文认为,这是源于原始巫术中的“大丧傩”,很有见地。霸国墓地北依河上公德山,山脚下的史伯村因西周太史史伯隐居于此而得名。村北一块叫“伯墓”的墓地附近有一块地,名叫“好戏疙瘩”,解放前夕附近有达官贵人去世了仍唱戏送葬,人们戴着面具又跳又嚎很是恐怖,但老百姓却把它叫作“吉祥戏”,意思是有“驱瘟禳灾”之功效。老百姓所说的“好戏”,其实是“嚎叫”的“嚎”的音讹,结合到史伯传统的“耍大蟒闹五毒”出现有戴面具的武士,这应该是傩戏的遗风。再联想到“翼城花鼓”的“鼓”源于祭祀的乐器“鼗鼓”,与陶寺遗址出土有鼍鼓一样均是用鳄鱼皮所蒙。晋南地区的民间鼓乐兴盛,翼城花鼓、、绛州鼓乐能顺利入选国家“非遗”,史伯村能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都有古老乐舞的贡献。
 
timg (2)
 
汉代百戏,也叫角抵戏,南北朝时叫散乐,唐代有倡优,宋代多指杂技及竞技表演,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更趋丰富多彩。翼城民间社火中的耍老虎、竹马戏、耍火叉以及幻术皆源于角抵戏。南梁涧峡的“老虎上山”惊险奇绝,清代成立有“老虎会”组织,在翔山一带置有百余亩地专供艺人使用,每年都要到周边县市演出。为鼓舞士气曾在抗战时期为太岳军区表演。竹马戏属于武术类表演,笔者在侯马考古工作站工作期间,曾见到金代墓葬的竹马戏砖雕,四个人作武士装束骑竹马对战。在本县的竹马戏就是这样,以上白马、南常岭、庄里岭、神沟、鄢里和霍家涧等地的表演最佳,主要剧目有《三打祝家庄》《三战吕布》等。
 
元代平阳地区杂剧兴盛,翼城大小舞楼上出演的杂剧也同平阳其他地方一样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武池乔泽庙、曹公四圣宫、南撖东岳庙的元代舞楼就反映了这一盛况。这一时期,对于翼城来说最为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是“目连戏”和“琴书”。
 
timg (4)
 
目连戏,起始于南撖村元代时期创建的东岳。在翼城只演《目连救母》和《游地狱》两大本共24场。所演内容多属阴间事,故在夜间演出。以三碗酒点燃代替灯光,舞台气氛阴森恐怖,老百姓称其为“鬼戏”,一演就是七天,自古就流传下“因果报应一故事,七天七夜皆是戏”的说法。直到民国年间南撖村仍有民众剧团。此戏对研究中国戏剧起源、沿革及传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遗”。
 
明清时期,翼城兴起了秧歌戏。故城、冶中、岳庄、南常岭、段庄、木坪、孝义、杨石家和霍家涧等村成立有戏班。解放后,南梁镇故城村都要到县上演出秧歌戏,战争年代戏班经常到革命老区为八路军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霍家涧、南常岭的戏班子增加了女演员。直到今天,不少村庄还用秧歌演出现代小戏,歌颂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戏曲文物让翼城有了完美的注脚

戏曲属于高台教化的艺术形式,舞台便是体现戏曲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现存清代以前的古戏台多达69座,较之全省现存的2000余座戏台不算少数。全国现存元代戏台12座,临汾市有5座,翼城就占2座,且武池乔泽庙舞楼是现存全国元代最大的舞台,曹公四圣宫舞楼堪与其媲美。明代的樊店关帝庙戏台、清代的西阎汤王庙戏台、南梁中贺水泰岱庙戏台都很精美,足以证明当时翼城戏曲艺术的活跃。
 
timg (3)
 
翼城无论是元代舞楼还是明清戏台,其建筑技巧均卓尔不凡。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为求得音响效果,这里元代的舞楼顶部都设计成八角藻井,十分美观。西阎村清代汤王庙戏台顶部的八角藻井也是仿照四圣宫舞台建造的。南唐乡樊店明代关帝庙戏台翼角起翘较高,过垄脊弧度适中,雅致秀气。且两面山墙开有圆窗,后台前檐与前台后檐对接下设水槽,造型美观而且实用。更为绝妙的是乐床台基之内埋置一排大缸,台基立面开有镂空的音穴,增强了立体声效果。尽管其他地方的戏台也埋置有大缸,但远没有这个戏台的做法超前。

清代的中贺水泰岱庙戏台的顶制前后单檐歇山顶,后台悬山顶,前檐明间雕有二龙戏珠、人与狮子老虎相斗的场景。清代西阎镇十河的侯氏家庙山门舞楼式戏台在古代山西的一些家族祠堂里很有代表性;戏班子十分活跃的南梁霍家涧清代建有供奉梨园始祖的“三郎庙”和戏台,这些难得的戏台精品均反映了翼城戏曲文化的渗透力。此外,南梁镇故城村三官殿献殿明间为翼城县现存唯一的皮影戏台,尚有金元时期墓葬内的戏曲砖雕以及其他戏曲文物。如翼城县博物馆存放的胡人伎乐石狮,胡人依着石狮,蹬高靴,着短裙,口吹筚篥,颇具异国风情。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年间中亚一带的乐伎舞人不断来到中原,代表着异国风情的狮子舞盛行一时,胡人伎乐石狮石雕即产生于这一时期。
 
由于古代的戏台均属于唱戏娱神,每逢庙会唱戏是必不可少的。三月三的古绵山庙会、三月初八的滦池古会、三月十六的城内后土庙会、四月初八的佛爷山庙会无一不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西关村的汤王庙会是翼城最大的庙会,有“逛了汤王庙,死了都不亏”的说法,热闹非凡。曹公四圣宫庙会盛大,碑刻记述,迎神赛会时“音乐为之喧哗,神马为之纵横,旗采为之飞扬”。这些庙会除祭神庇佑外,同时邀请戏班子、鼓乐队演戏助兴。
 
与此同时,与戏曲、戏台相关的还有大量的传说和故事。翼城有目连戏,西阎镇的堡子所辖的寺坪自然村在隋代曾建有供奉母连僧的实相寺,而且西阎一带“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一带的泉头、瓜子寨和相邻的沁水中村、上阁等村名都因“目连救母”而得名。戏台两侧集文学和戏曲艺术于一体的楹联,也是难得的戏曲文物。
 
以“戏曲+旅游”的模式,实现戏曲资源创造性的转换

一是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已被提升到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层面。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1010大类大类581581项项,其中传统戏剧92项项,占比最高。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鼓励剧场、演艺、游乐、动漫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的观念。
 
二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借鉴经验,少走弯路。浙江嵊州举办了首届“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 ,”专家一致认为选择百年越剧诞生地的嵊州作为落脚点,是戏剧文化的“回归 。”。他们以戏曲为他们以戏曲为主体,兼容舞蹈、曲艺、摇滚音乐等表演艺术,让绘画、陶艺、服饰等艺术门类都在这里落地。这种既延续经典,又探索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是要保护和传承植根于这方沃土的戏曲文化基因,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基础上升华提高,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
 
四是要发挥古戏台的效应,力助传统戏曲新生。南昌市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400周年周年,,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古戏台上演了一台原汁原味饱含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大餐,让戏曲爱好者过足了戏瘾。
 
五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戏曲小镇的创建和对传承人的保护,大力表彰参与戏曲文化保护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让那些即将消失的剧种找到有尊严的展示平台,把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的自觉落到实处。
 
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过程,戏曲文化也如此。“翔滦古会”已是“花满翼城 。”。翼翼城,这个原本就是有戏的地方,也必将成为一成为一个永远有戏的地方。
 
下一篇:

南京栖霞长江村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行动

上一篇:

网红“新贵们”的“民宿后遗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