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起,福建省多地遭遇强降雨。龙岩市新罗区遭遇60年来同期最大降水,多个乡镇暴雨达高风险等级,多种短历时降水极值均突破建站以来观测纪录。
这场罕见的气象,引起了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讨论。事实上,海绵能发挥吸水作用的前提,是不能泡在水里。
“大家对海绵城市的偏见很大。”华南理工大学黄国如教授曾对媒体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并不能应对所有城市暴雨内涝,且只有在成功地建构起源头径流控制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城市水利防洪系统等城市雨洪管理四大子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望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即使四步全部完成,海绵城市也仅能应对30年或50年一遇的暴雨。”
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只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避免形成洪峰径流。
以龙岩为例,作为典型的山地格局城市,龙岩地形高差较大、降雨集中、径流形成速度快、水土保持能力不佳。龙岩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山地海绵通过对径流的有效控制,提高洪涝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从而总结形成山地海绵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龙岩市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46.7%,内涝防治标准旧城区达到10年一遇,新城区达30年一遇。
专家提醒,在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时,不应将其与雨水管网、地下蓄水池等工程型、应急排涝措施混淆。海绵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才能最终建成制度完善、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