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质疑天河路商圈周边人行道渗水砖被挖起,改铺花岗岩路面石,不仅造成浪费,也是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逆行”。天河区住建局对此回应称,相关工程是对原有破损路面进行升级改造,而从长远的建设和维护来考虑,其综合成本比原有透水砖更加经济,也有利于提升商圈整体环境效果。
这些话也有道理,不过市民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将路面渗水砖换成花岗岩石是不是与建设“海绵城市”的方向背道而驰?根据相关说法,对天河商圈路段人行道升级改造,主要是因为人行道原铺设透水砖已使用多年,下沉、断裂、破损等问题较多,曾不间断维修仍难保证完好,所以就改用花岗岩。
可以说,即便是原有的渗水砖年久而出现破损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更换、提高铺设技术或砖的质量来解决,并非仅有干脆废弃一种办法。所谓将渗水砖改花岗岩出于“长远考虑”,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软肋:花岗岩没有渗水性,必然影响雨水的自然渗透。
事实上,近年相关部门多次分析广州频发水浸街的原因,除了坦承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偏低之外,另一个就是地面硬质化程度过高,不透水地面增多,九成以上降水需靠管网排走,遇暴雨则雨水难以收集和自排。相关部门曾坦承,岗顶、中山一路立交等处成为水浸“黑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周边地面硬底化严重,所有的雨水都汇聚到一个点上。
正因如此,2014年出台的《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提出从源头上控制雨水径流,包括在城镇公共道路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建设项目硬化地面中的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等规定。随后,在新修道路和广场大量推广使用渗水砖,以期让部分雨水渗透到地下。
在国家出台建设“海绵城市”指导意见之后,广州也提出要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缓解城区水浸的问题。国家层面建设“海绵城市”指导意见提出,要扭转处处是硬化路面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建设城市“海绵体”中就包括人行道、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装,以缓减城市排涝的压力。天河住建局将人行道原有的渗水砖改铺花岗岩,能说不是与建设“海绵城市”大相径庭吗?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城市治理水浸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可谓是“九龙治水”。如果各部门仅是从自身职能出发,不交流、不合作、各自为政,治水就不能形成合力,这是必须注意的。就此事而言,该问一问:所谓“提升商圈整体环境效果”和治理水浸街,难道不可以调和?很简单的事情,却要选择这么复杂的解决方案,实在令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