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大宁街道区域,上海首个沉井式停车库正在加紧建设。它深入地下19层,提供泊位数为传统场库的近10倍,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停车难综合治理是上海16个民心工程之一。自2020年四季度启动以来,相关方面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及技术手段,聚焦社区和医院等矛盾集中场所挖潜扩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128个停车治理示范项目,开工新建1.8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已建成超过1万个,双双超额完成第一轮目标任务。
想方设法挖潜扩容
浦东新区北蔡镇莲文苑小区的居民,曾因小区内乱停车、毁绿占绿等一系列问题,矛盾重重、争吵不断。
这是动迁房和商品房混合小区,建成于2004年,改造前共有车位140个,停车缺口在60个以上。
停车位扩容被提上日程。由于小区的面积有限,新增停车位要占用原有的一些地面绿化,各方商议采用在停车位上建棚架绿化的方式,平衡绿化占用面积。完工后,小区内增加了近50个机动车停车位,大大缓解了业主停车难问题。
老旧小区及医院等,是停车难矛盾的集中区域。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停车位,如同“牙膏皮里挤牙膏”。一些原本未被关注的点位,在相关方面跨前思考以及积极协调下,实现了新建设施的落地。
普陀区长风11号绿地地下车库建成投运前,周边三家医院共495个车位,市民就医门诊停车需求平均每日高达3200车次。早晚高峰期间,泸定路、同普路长期处于停车排队,水泄不通的状况。
区交通委、交通管理中心现场勘查时发现,“三院”附近以“T”字形布局的长风11号公共绿地或可加以利用,打造地下停车场。不过,按以往标准,绿地地下开发面积必须控制在30%以内。相较于“三院”的缺口,这一标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于是,交通管理部门与绿化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可行性论证,原先的标准被放宽至80%。50%的差额,通过增加周边医院的地面绿化来补足。该地下车库建成后,共提供389个公共停车泊位,高峰时段车库利用率达70%以上。
推动停车资源共享,扩大错峰停车参与面,也是扩容的一大思路。比如,第十人民医院与临近的大宁商业广场停车位进行错峰共享,将借用车位以与医院停车收费标准齐平的优惠价格,纳入医院停车预约“朋友圈”,增加停车资源供给量。
市、区两级交通管理部门还积极协调市、区两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打开大门,目前已推动78家机关事业单位,提供2860余个停车泊位为周边小区共享利用。
新标准打开建设空间
把视野放宽,公园绿地、民防设施、学校操场、交通枢纽、无法独立开发土地、高压线地下空间、既有未利用空间等地上地下空间,都有潜力实现增量停车位的落地。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政策的创新,突破建设瓶颈。
针对停车难治理的新形势,上海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停车难综合治理配套政策的通知》,为突破结合公园绿地、民防设施、学校操场等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的相关规定,提供了政策支撑。
奉贤区南桥书院停车场就是试点项目之一。南桥书院(奉教院附中)周边分布有立新新村、化工小区等老旧小区,外加南桥电影院、奉贤教师进修学院,停车需求旺盛。
南桥镇因地制宜改建南桥书院,利用南桥书院操场改建工程设置地下停车场库,共计提供78个半地下停车位、282个地下停车位,均可对外开放使用,并设置地下家长接送系统,缓解学校周边交通压力。
公用民防设施这一“隐蔽”的空间,也对公众敞开了大门。市民防办主动跨前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从调整民防工程规划布局、鼓励新建项目增加停车功能、改造现有民防工程增设停车位、加大相关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助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民心工程实施期间,共计新增1900余个停车泊位对外使用。
在政策突破的基础上,新的标准被提出,亮出了明确的建设手势。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考虑了上海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开发强度、不同建筑功能提出差别化配建指标。
比如,在医院车位设置方面,适度提高了医院配建停车位指标,综合性医院不同区域的配建停车位指标分别由0.6、0.8、1.0车位/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提高至1.0、1.2、1.5车位/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助于从建设初期就解决停车难。
数字技术提升效率
打开“上海停车”App或官方小程序,在“医院停车预约”菜单,选择需要停车就医的医院,就可以实现车位预约。就诊时出示“预约二维码”扫码确认即可入场,驶入指定预约区域停车。
预约停车的推出,是上海交通数字化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挖掘资源增加停车泊位外,上海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正日渐完善。
上海停车APP的车位信息查询和停车缴费功能,已覆盖所有收费道路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库)。“错峰共享”一键签约功能已上线264个项目,“停车预约”功能已在92家医院上线运行,基本实现市级医院全覆盖。同时,已建成54条智慧道路停车场,推进建设42个智慧公共停车场(库)。
“智慧系统推出以来,经历着调整与升级,管理者的理念也从原先的侧重方便管理转向用户体验。”上海市道运局设施运行处副处长梁华军坦言。
以离场计费为例,原本的规则是先付费后离场。可一旦设备出现状况或操作不及时,将引发现场矛盾和拥堵。后续系统上线了信用支付,先离场后付费,避免了这一问题。“后续也可根据各医院特征,制定差异化预约规则,尽可能提高车位周转率。”
在土地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上海还在积极试点应用停车设施建设新技术。
去年10月,上海首个利用垂直盾构技术建设的新型智能机械车库,在静安区明园森林公园地块落地开工建设。该车库为19层的智能机械停车库,共计提供304个停车泊位,地面占地面积仅为286平方米,极大提高了土地空间的复合利用率。
“该停车库运用托盘式停车搬运、AGV自动存取车技术,建成投用后可通过‘上海停车’APP实现自助预约存取车服务功能,平均单车存取时间约90秒,满足高峰时段的存取车需求。”梁华军表示,在该项目试点的基础上,上海正积累相关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经验,未来将在城市绿地以及边角用地等区域批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