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村民在采摘葡萄。 翟培声 摄
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美丽的黔西化屋苗寨坐落于此。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在莽莽群山中,曾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年人均纯收入仅214元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化屋破茧成蝶,苗家儿女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冰粉、凉粉、酸辣粉,豆干、洋芋、小鱼干……”在化屋广场扎堆的小贩摊位中,王代珍招揽客人的口号尤其突出,客人也是最多的。
2021年春节前夕,化屋村游客迅速增长,王代珍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回乡发展。如今,她的摊位每天能收入几百甚至上千元。
截至目前,化屋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至2021年的19304元。
去年夏天,毕节大方县木寨社区因避暑游真真正正地火了一把,不少游客表示要提前一个星期才能订到这里的房间。
“这个地方真舒服,有山有水还凉快。”相较于家乡四川的酷暑,20℃的木寨社区让游客陈敏感慨道,“真不想回四川了。”
近年来,木寨社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灵山秀水、养生木寨”为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宿、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业态。
“避暑的游客大多来自四川和重庆,吃住一天每人不到百元,消费适中,让客人住得安心、玩得舒心。”民宿店主顾兰说。
据了解,该社区目前已发展民宿22家,床位达到598张,实现了“乡村变景区、民居变民宿”的华丽蜕变。
为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毕节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统筹兼顾“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中央财政补助集体经济扶持村和特色传统村落示范等试点示范项目,共规划建设省级和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38个。其中,省级试点村6个、市级试点村32个。38个省市级试点村已投入资金3.86亿元,实施项目326个。
毕节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毕节将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持续创建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将“绿资源”转化为“金资源”。生动描绘出生态美、村民富的美好图景。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迈步新征程,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将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聚焦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和“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要求,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前提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