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近日,广州召开“面向2049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全国著名规划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给正在编制的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广州发展建言献策,共谋广州未来发展。这也是半个月内,广州就正在开展的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二次听取专家意见。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广州全面学习、全面把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启动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开展广州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的战略谋划、战略设计和战略安排,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范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开展研究,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州答卷”。
战略规划引领广州跨越式发展
广州此前曾于2000年、2009年开展了两轮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两轮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广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发展空间、功能布局、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影响深远。
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和转型关键期,战略规划对于指引城市发展方向、强化城市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23年的今天,广州又站在了这样的机遇期。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明确“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中央近年来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机遇,部署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广州实验室、广州期货交易所、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要项目,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广州资源禀赋和综合优势突出,拥有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的枢纽优势,但也面临着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系列问题,急需向城市功能精准化、人群需求个性化、治理精细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为此,亟需对城市长远战略进行回顾与研究,形成广州引领城市发展新的纲领性文件,为广州持续发展起到了凝聚共识、统筹动员、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今年1月出台的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
寻找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新征程上广州勇于担负新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委省政府赋予广州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路径。同时分析研判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立足以人为本、区域协同发展等视角,研判核心机遇与挑战,明确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
目前距离2049年还有二十多年,时间跨度大,国内国外形势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何编制好面向长远目标的战略规划?座谈会上各位专家着重从区域使命与城市竞合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城市精细化空间治理、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等方面建言献策。不少专家表示,需要抓住大方向,明确分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并且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表示:“战略规划的定位应该是战略性行为,关键是把每个阶段的行动做得更精准。比如说伦敦、纽约做一轮一轮的战略规划,最后一定是落到建设上,有些什么样的项目、在哪里做、什么部门去做。”
本次战略规划提出了初步工作思路,将提出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愿景和未来5年、2035年、2049年的分阶段目标,谋划战略路径与时序安排等。经过初步研判,规划拟聚焦长远关键性议题开展深入研究,例如,城市功能格局,人口发展,经济动能,科创未来,乡村振兴,绿美安全,文化魅力,治理效能等。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
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
现在我们又在战略关口上,这个时候研究广州发展战略,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做这项工作选择路径可以参考世界各地做法,但一定要符合国情,实际上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把自己的定位认清楚,目标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
而且所有做的事情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关怀,最开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广州还要分析不少城市建设的难点,怎么解决城市规划问题?有没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吴建平:
2049的广州要比肩全球最高标准
在现今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去看2049的广州,我们能提出的所谓愿景就是比肩全球最高标准的中国广州,这个广州是高品质的,但同时它应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空间形态,也不仅仅是今天能够认知到的经济形态,更重要的是未来能够适应真正比肩全球最高水准的城市社会形态,这方面可能要更多研究、探索,形成一些路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
制造业强市需要区域协同
谈制造业强市一定是用区域协同、产业链垂直分布的模式;在更大的区域内以顶端龙头的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工业资本等各种方式形成产业链条,而且是围绕新型产业链,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链。而且需要关注的是,全球产业迭代速度都在加快,从传统重资产长期持有的产业用地模式变成了更为轻盈的租赁制模式,会颠覆性改变我们对不动产的认知、对土地经济的认知,这些东西要超前布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
编制战略规划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
芝加哥最近发布的未来十年框架规划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它并不是一个政府规划,它是民间组织带领70多个社区共同形成的规划。广州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编制战略规划是一项提振经济、明确未来预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各行各业更多的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提振自己对广州的预期,进而形成共识,再变成整个城市的行动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
弹性把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
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需要弹性把握,对于广州这种经济非常活跃的区域,如果把人口规模估计得过死,我觉得有点给自己套枷锁;关于适宜发展什么产业,北京市一开始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后用排除方法特别简单,就是什么东西不能往这里安排,剩下的都可以来,可以相信市场的力量,然后政府再给予相关的支持、引导,使得关键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
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城市功能定位
战略规划的核心还是城市功能定位,要成为一座中心城市,一定是交通枢纽和通讯信息枢纽,这是最基础的;和它平行同等重要的基础就是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就是它的城市环境、生活品质等。
此外,所有国家中心城市都承担着双循环节点的功能,只有这两大循环打通了才有广州地位,这两个循环有多强广州就有多强。从双循环的角度还有珠三角和广州内部的循环体系来看,我觉得这一轮内部格局的调整一定要和珠三角和外部关系调整结合在一起。
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
广州要重视韧性城市建设
从历史文化发展来讲,珠三角文明原点在广州,在衡量城市定位的时候,可以跳出GDP和人口的概念去看空间格局,我相信广州不仅现在珠三角的核心,我甚至可以讲未来也是珠三角的核心。
广州一定要重视韧性城市建设,每个城市的风险点不一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要做好地下设施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策划,同时解决洪涝人防消防的逃生通道,以及战胜次生灾害来临时的城市救援问题。
江苏省设计规划院院长梅耀林:
城市更新需要有新的城乡建设操作系统
中国式现代化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注重的是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现在推进城市更新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城乡建设操作系统,如果还是原来以扩张为主的模式来落实城市更新是不可能的,新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城乡建设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治理能力上去了,中国式现代化才会稳定往前推进。如果广州市在这方面能够在规划当中落实一些、突破一些,就会在全国有突出表率和率先引领作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司马晓:
在空间底线下做精细化的战略安排
在新形势和新的发展背景下,高歌猛进、宏大叙事的战略规划并不一定适应今后的城市发展,应该在当前的空间底线以及既有的城市大骨架结构下做更精细化的战略安排,并且要和行动计划、政策投资、民生需求切实地挂起钩来。本轮战略规划要从世界、国家、大湾区以及广州自身等几个维度看待广州。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长林:
广州应在全国南北协同方面也发挥更大作用
在国内大循环统一市场里面,广州、深圳和香港责任是不一样的。深圳和香港是对外的,广州作为首府,除了对外,同时能够带动周边贵州、江西、湖南这些省的发展。广州担负向北、向中国内陆地区的带动作用,可以在国家南北协同发展方面也发挥更大作用。
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来看,广州也应该起到带动作用,可能研发部门聚集在广州,但制造可以分布在周边地区,这样不仅把周边省市人口集聚过来,同时也反哺其他地区,把企业的产业链扩散出去,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卢涛:
要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为全国做示范
现在距离2049年只有20多年的时间,广州应该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为全国做示范。未来城市的战略方向有几个,一个是总体方向,它一定是面向全球,是外向型的;功能方向肯定是综合性的;产业方向是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从规划上来说,确确实实要对存量、增量、弹性进行思考,最后是如何转化为战略行动,要解决变与不变的问题,保护什么、传承什么、发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