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又有了新角色、新舞台和新使命,既深感幸运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李兴钢说。
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名单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位列其中。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他的两个奥运作品镌刻下不同的时代印记,也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实际上,除了“双奥”设计师这个广为人知的荣誉外,李兴钢的许多建筑作品在国际国内奖项的角逐中也斩获颇丰,如亚洲建协(ARCASIA)建筑金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还有他最近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联袂获得的建筑学领域最高奖——第十届梁思成建筑奖等。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既有中国古典设计精髓和现代新建筑理念的交织,又有建筑本体与自然空间的融合。这些都是他对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理想的表达。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李兴钢创立了以“胜景几何”理论和“工程建筑学”方法为核心的环境交互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他出版的《胜景几何论稿》、《静谧与喧嚣》等8部专著,撰写的70余篇学术论文,更将这种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新体系发扬光大。
如何用中国建筑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李兴钢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023年全国两会,作为政协委员的他,从城乡建设行业、建筑学科和建筑设计师的维度出发,经过与多位行业学科领军人士的深入讨论和调研,带来了3份提案,分别是:《关于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提案》《关于以高质量建筑设计建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和《关于大力发展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的提案》。
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李兴钢认为,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城乡建设领域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建造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多年大规模建造活动和快速城镇化进程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城市建设过分追求高强度建设、高密度开发,挤占了原有的自然和生态空间,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
二是艺术追求与工程要素离散割裂——一些建成的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造价不菲、造型浮夸,造成了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是新建建筑阻断历史遗存传续——城乡建筑遗存面临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而保护主体之间存在认识的价值偏差,造成遗存与新建、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过度关注自上而下的管控,缺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组织性相向而行。
“究其原因,根源主要在于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和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对物质环境的无限追求,难以适应中华优秀传统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新时期城乡建设目标亟待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他在提案中表示。
由此,他提出建议:
一、加强建筑领域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创新,实现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和科技、人才突破。探究和揭示建筑与环境交互的科学规律和设计方法,推动建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推动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筑设计目标的科研项目定向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体系的构建,成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建筑设计领军人才。
二、积极总结以往城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调研城乡发展中的切实需求,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全面更新提升在生态、低碳和人文目标下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鼓励以人民高品质生活场景带动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及其技术创新,以高品质建筑设计驱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美丽中国建设。
三、深入开展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更新,持续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开展差异性保护,加强科学保护和精细保护,建立城市层级间、部门间及顶层与基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反馈和调适机制,形成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整体认知;提升百姓居住环境品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绿水青山”的画卷展开在城市之中,构建具有中国式现代建筑特色的当代城市新风貌。
以高质量建筑设计建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提高设计建造供给质量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筑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建筑品质有待提升、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李兴钢在提案中举例,存在着与建筑工程设计建造相关的如下具体问题:
一是建筑师全过程主导权和设计控制连续性不足——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环节割裂,建筑设计服务碎片化,建筑师中在技术上无法发挥连贯、主导及统领作用。
二是招投标活动低价中标影响设计和施工质量——低价中标容易造成低质低价、以次充好、优汰劣胜的不良后果,容易陷入从节省成本、利润降低、偷工减料的恶性循环,造成工程建设质量下降、服务标准降低、无法兑现工期承诺、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三是施工企业工人技术水平整体不足——在中国建造发展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叠加,职业技能提升紧迫性更加凸显。
四是全过程专业化管理制度较为缺失——在工程前期策划和设计决策阶段,设计任务书确定、设计方案定案偏离工程建设经验和合理建筑理念,造成建筑使用功能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和谐等问题;到了工程建造和建筑使用阶段,无法弥补,只能“将错就错”,留下质量缺陷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他为此提出建议:
一、加强和细化主体责任,强化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引领性作用;建立合理机制和制度,明确责任建筑师统筹各专业各环节的主导权,保障其把控设计建造过程的连续性,发挥建筑师对建筑品质的整体管控作用,提升设计建造品质。
二、取消设计施工招投标活动中的低价中标条款,鼓励按“平价高质”原则确定中标单位;制定与新时期建筑设计服务范围、内容及深度相符的设计费指导价,提倡在招标书中明确按科学标准测算的设计费用,以合理设计收费促进落实高质量建筑设计要求。
三、推动建筑产业技术工人队伍队伍建设,建立建筑行业“大国工匠”培养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带动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满足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设计建造全过程专业化管理制度。在项目前期加强设计任务书合理性的专项技术审查(特别是国家投资项目);在设计方案评定阶段,提倡按照建设-使用分离原则,建立专家评定辅助决策制度;在项目竣工交付后,由政府部门主导,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短期、中长期检测和再评估,奖优罚劣,为高质量设计建造保驾护航。
大力发展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优先推动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等具体要求。
李兴钢认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空置屋顶空间资源和灵活用电资源,发展“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以此为基础全面构建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实现农业电气化和现代化、农村清洁低碳化、提高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任务。
因此,他建议:
一、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推广农村屋顶光伏,实现农户光伏产权和空间产权统一,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生产生活灵活用电的潜力,使光伏电力成为可调可控的优质上网电源。推广户内直流电器,通过村级微网实现与交流电网的安全合理连接,可实现户间电量的相互流通和补充,并支撑公共设施及生产设施的用能;各户的多余电量通过村级微网和公用蓄电池统一调配后在电网要求的时段内售电上网,成为农户的直接经济收入。以每户屋顶安装20千瓦光伏测算,系统硬件初投资约7万元/户,覆盖200-400户的村级微网改造投资约1000万元/自然村。
二、全面推进农村用能的电气化。建议电动农车、农机具的电池采用标准模块换电模式,既提高电池使用率,又可兼顾实现方案所需的户均10kWh储能能力。
三、成立农村新型能源系统领导小组,集中财政资源支持落实“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协调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相关部门,理顺清洁采暖、农电增容、农电补贴、光伏扶贫等机制,以村政府为单位提供农户光伏系统低息贷款担保,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造村级微网,农户在享受免费用电的同时,还可依靠余电上网的售电收入来偿还投资本息,约10年~13年回收投资。
四、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示范。若“十四五”期间建成300个~500个村级系统,以2025年起每年完成1万个村计算,力争2050年前后全面建成农村新型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