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冬,即使不开空调和暖气仍能感觉室内温暖舒适;窗外是主干道,在室内办公却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门窗紧闭,也不会感觉空气质量不佳……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多处超低能耗建筑,发现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正带给人们更舒适的公共空间。
在朝阳区来广营桥东北角、京承高速旁,有一栋通体被米黄色墙砖和落地玻璃包裹的写字楼,沉稳低调的外表内藏着一颗“绿心”。它就是金茂绿创中心。
步入楼内,记者的第一感受便是安静。虽然紧邻来广营西路、京承高速,窗外车流滚滚,写字楼内却仿佛被一键静音,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这主要得益于建筑的被动式门窗和对建筑气密性的加强处理。”工程师贾宇解释道,被动式门窗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等功能,室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标数值保持相对恒定,能源消耗自然就少了。“事实上,这个房间根本没开空调,不需要消耗能源供热,窗户就已经将冷空气隔绝在外了。”贾宇说,这就是“被动节能”。
“被动为主,主动节能”是该中心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节能路径。它能够实现主动节能的秘密就藏在建筑屋面。登上楼顶,记者看到总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系统正在运转,此外,楼顶还有空气源热泵,满足全楼供冷、供热和空气处理需求。
从2019年投入运营,金茂绿创中心收获了员工们的一致好评。贾宇骄傲地说,这栋总建筑面积达13050平方米的写字楼,已经实现了在现行国家及北京市建筑节能标准基础上再节能60%的目标,可以说是“近零排放建筑”。
根据北京市发布的规划,到2025年,北京市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将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近9倍。
实际上,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共组织建设超低能耗建筑53万平方米,仅达到了这一目标的九分之一。
记者采访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建筑面积越大、功能要求越复杂的建筑越难实现超低能耗,并且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一栋超低能耗建筑得需要20年至3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节约的成本覆盖建设成本。”这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随着更多绿色技术普及,成本也会降低,而且发展绿色建筑将产生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