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又能“吸水”的海绵设计,正走进我们的城市生活。记者今天(2月13日)从南京市建委获悉:南京目前已有超30%建成区达到“海绵”要求,2025年,南京市50%建成区将实现“海绵化”。
“海绵化”建成区究竟是什么样?
走进南京市江心洲北部中学,你会发现海绵设计无处不在:透水道路几乎覆盖校园每个角落,每层教学楼围栏外都种植了爬墙蔷薇。江岛科创中心,通过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每年能回收利用雨水4500吨。
据了解,江心洲是南京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之一,也是今后的示范排水分区打造了样板。扩大试点区域示范效应,进一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全市14个排水分区已全部启动建设,力争于2025年底将排水分区建成海绵城市示范排水分区。
周末的南京市浦口区白马生活广场人来人往。广场绿地上,一块大屏显示着广场的海绵设计简介、重要点位,以及降雨量、径流量等监测数据。
据了解,在现场设置海绵监测系统并实时显示,这在南京还是首次。4000多平方米的屋顶绿化与雨水花园完美融合,在提高老城透水性能的同时,为市民开辟了一处空中花园。
“原先下过雨都不敢带娃出去玩,现在雨一停就能带到公园,路面也是干干净净的。”南京市兰溪公园建成开放之后,居民赵先生变成了“常客”。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生态滞留池……各种“海绵”元素,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结合物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南京市建成了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碎片化、管理分散及建设效果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改变海绵城市建设与运维监管方式,使“海绵城市”更加“聪明”。
“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南京海绵城市建设已从“局部”示范开始向“全域”迈进。该市将进一步完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健全海绵设施维护管理机制,打造精品示范项目,强化流程管控,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海绵”之路。(作者 许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