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10-88585617

规划引领 建管并重 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

2019-02-08 08:18:18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农村人居环境的营造是美丽乡村建设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从“一天净”到“天天净”,让农民在其中安心劳作,诗意栖居,唯有如此才能“留住乡愁”。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孙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在广袤而厚重的华夏大地,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所习得与传承的勤劳、朴实及卫生的良俗,折射出人们对清洁、优美环境的执着坚守与想往。农村人居环境的营造,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既能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竭力避免“运动式”整治后出现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之“杂陈图景”;又能运用好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及资金积极投入到改善农村面貌中来,共建美丽乡村新典范。从“一天净”到“天天净”,让农民在其中安心地劳作、诗意地栖居,唯有如此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云南
云南魅力乡野掠影

云南

延续农村“七改三清”余威,建立人居长效管护机制
 
2016年,云南省既已出台旨在改善人居环境的《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指涉在其城市范围,全面实施 “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其农村范围,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及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在该项行动执行过程中,云南省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该省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仍不平衡,农村“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及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距离。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文件要求,该省结合《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聚焦云南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制定了《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对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方案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遵循规划先行、统筹实施;问题导向、分类整治;因地制宜、示范先行;村民主体、建管并重,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五条原则。最终分步分类推进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5种类型村庄建设。到2020年,基本解决村庄私搭乱建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卫生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
 
浙江
 
持续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
 
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群众视角,是浙江“千万工程”15年成功实践的制胜法宝。早在2003年,浙江省既已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提出5年内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万个左右,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08年,在“千万工程”基础上,该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列为工作重点。2017年,浙江再次提出打造“万村景区化”,让乡村旅游成为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在浙江正式出台,其明确提出“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的“五万工程”,该省自我加压,拉高标杆,力争3年总投资达到4200亿元。
 
“千万工程”包括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面加强规划设计、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19项措施,内容涵盖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诸多方面。浙江各地通过城市直管农村,集全省合力,推进农村建设。截至2018年11月,该省业已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千万工程”中注重系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村落保护利用、统筹提升城乡环境融合发展。
 
预计到2020年,浙江将率先实现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质化、城乡区域一体化;率先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格局;率先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河南
河南乡村人居环境一瞥

河南
 
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促万千乡村更宜居美好
 
一直以来,河南省都是农业大省,其农村人口众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自2013年10月,中央做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战略部署以降,河南省就此洞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原重任在肩。
 
2014年4月,该省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提出实现村内及周边“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开启了以“净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行动。截至2018年6月,河南配有乡村保洁员1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全省行政村54.7%的生活垃圾及10.7%的污水均得到集中处理,31%的行政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任务。
 
2016年伊始,该省相关工作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写入“十三五”规划,出台了五年行动计划,由单一 “净化”向“通、净、绿、亮、文”全面深化转向。
 
截至2018年6月全省累计完成投资350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村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85%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 65%的农户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做饭。此外,累计完成6989个中心村的电网改造升级,9200个自然村通上动力电;80%的行政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夜间有了照明;71%的行政村开辟了文化健身广场,89.1%的行政村开展了文明乡风宣传活动,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普遍推开,乡俗乡风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省内各地还大力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乡村绿化覆盖率达24.5%;基本实现农田林网标准化。统筹推进各类示范创建活动,建成美丽村庄900个、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13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39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河南各地将继续推进新一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加大投入力度,让中原大地的乡村更加生态、美丽、宜居。

贵州
 
推进城乡统筹治污,大力实施PPP模式
 
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治污模式及对金融投入方式的积极探索,极大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2017年,贵州省政府印发了《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城镇市政公用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镇道路及附属设施、污水处理(含再生利用、污泥处置)、排涝、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环卫清扫保洁、园林绿化、黑臭水体整治等市政公用领域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大力实施PPP项目。2018年,《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正式发布,文件明确,坚持“以城带镇、城镇打捆、整县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在污水处理领域全面实施政府及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推进厂网建设一体及建设运营一体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运营方式,力促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截至2018年8月,PPP模式已被大量引入到该省地方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实践中。
 
社会资本在参与贵州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须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整县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引入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信誉的专业化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加快设施建设进度,提高设施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效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把污水治理所需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做好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工作,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运营监督,督促企业不断提高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政策落地过程中,贵州省桐梓县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城乡13个污水处理厂予以打捆,仅用一年的时间既完成13个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运。西秀区采用PPP模式,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清运作业市场化运作,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城乡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问题。
 
贵州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统筹城乡推进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作,已收获其探索成效。事实证明,最活跃的创新因子永远在民间,好的经验永远值得各方借鉴。然而,一把钥匙开不了所有的锁,还需因地、因人、因经济情况而制宜,才能让美丽乡村的“里子”更加结实。
 
(原文见载于《中华建设》杂志2019年1月刊)
下一篇:

南京栖霞长江村开展美丽乡村志愿行动

上一篇:

香港 历史建筑唤醒城市记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今日头条

品牌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