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已呈现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构建完整配套的感知体系是加强城市建设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基本保障。
近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范科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前以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席卷全球,新技术革命中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深刻地改变国家间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深刻影响全球格局。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践行数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通过科技手段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初见成效
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城市。
在政策的支持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场景的应用也越发成熟。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各地实践中,已有不少城市通过自身的前瞻性规划、系统性推进以及整体化提升,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天眼查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洞察报告》显示,自2015年起,“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概念;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试点“智慧城市”达789个;截至2020年12月,提出以“智慧城市”作为发展蓝图的城市已有900余个。截至目前,全国94%的省会城市已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以推动各类智慧城市工程落地,各级政府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智慧城市,也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被列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下了这座古都发展的“快进键”。近年来,南京瞄准“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探索,建设“智慧南京中心”,打造“城市大脑”。截至目前,市区城市数字治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任务清单、工作边界、职能定位、运行规范,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生态日渐壮大。
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主任翁晓泳对记者表示,未来南京市将继续发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生态聚集效应,以龙头企业牵引生态发展,以生态伙伴驱动数字转型,吸引更多数字企业落地,并建立一网统管生态企业认证机制,落实企业激励政策,推动创新产品纳入首购首用等政策支持范围。通过华为等头部企业聚集优秀的生态企业,构建南京一网统管的数字军团。
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增也在实践分享中介绍,福田区按照“数据即应用,应用即系统,系统即数据”思路,基于城市智能体架构,将城市智能中枢定位于福田区“四智”建设的基础及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融合“数据+智能+流程+CIM”,推动“数据全域共享,业务快速流转,AI全场景赋能”。
万亿级蓝海赛道
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25万亿元,较2016年翻20倍。华为、海康威视、浪潮、新华三等为代表的国内科技企业也在跃跃欲试。
浙江省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架构发布后,新华三积极响应,同时依托数字大脑,充分发挥“芯-云-网-边-端”全栈实力,全方位投身浙江数字化改革工作,在全浙江省上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助力数智组工、未来社区等项目建设。
华为在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当了合伙人的角色,打造了智能感知体系建设的南京模式,主要是依托各级城运中心实体组织,基于开源鸿蒙的技术升级,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然而,智慧城市这一万亿级蓝海赛道,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存在投资金额大、建设时间长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企业通常需投入较多的运营资金。其次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项目的定制要求较高,对服务提供商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较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是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基本机能。
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MKT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王彬对记者表示:“我们看到越来越复杂场景与体验的要求出现,城市的发展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以智能体为代表的变革重构期。城市智能体技术体系上注重打造融合感知、智能中枢、一体化安全,已成为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共识和最佳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要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实现城市治理方式智能化、模式协同化、内容预防化、决策精细化,探索“类人化”的数字化发展架构,支撑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