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战略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先行
济南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244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草案,济南拟确定四大战略定位: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新动能增长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近期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到2050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成为活力迸发、开放进取的创新之都、人文厚重、包容大气的泉韵名城,绿色智慧、幸福宜居的生态典范。
总体规划是济南市未来空间的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济南市实现“多规合一”的政策平台。具体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上,坚持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绿色可持续战略、新动能培育战略、城乡高品质战略。其中,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由建设综合一体化开放枢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铸就世界文化交流中心为三大支撑点;城乡高品质战略包括提高城乡公服品质、塑造绿色公园城市、营造魅力活动空间。
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首次披露
为发挥门户作用,为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规划草案提出,济南将共同抓好大保护,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依托沿黄大通道融入区域战略,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的“四大目标”。同时,在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协同方面也规划了行动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现代化济南都市圈是今年的“热词”,具体说来,围绕济南形成“核心圈层功能优化、紧密圈层协同发展、辐射圈层分工协作”的梯度合力、层次清晰的“圈层+放射”城市群体系。济南都市圈核心圈层包括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市的部分区域,近济南城市如邹平、齐河、肥城等都在核心圈内。核心圈层强化济南省会引领功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同城待遇、同城保障、同城覆盖、同城共享。济南都市圈之外是紧密圈层,即省会经济圈,发挥资源配置中枢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协作、生态共保、设施互联、文化互鉴。辐射圈层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优势,带动鲁南地区转型发展;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推动济青联动发展。
济阳章丘长清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承载区
规划草案将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锚固以泰山北麓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文化带为核心的全域开发保护本底。
在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上,强化主城的核心引领、副城的辐射支撑和两县的门户带动作用。具体说来,即构建“一主一副,两城三轴多圈”的市域城镇格局。主城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与济阳、章丘和长清主城片区,即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新黄河记者注意到,在规划草案的多个图示中,传统说法中的中心城区将被“主城”取代,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和老城区分别被冠以东城、西城和中城。“一副”包括莱芜、钢城两个副城片区,是支撑济南辐射带动鲁中、鲁南的副城区、省会城市副中心。“两城”即南部平阴县、北部商河县,是支撑济南向北与西南方向辐射的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三轴”即由主城向北、东南、西南方向辐射的三条发展轴,引导差异化城镇功能集聚,完善城乡功能组织。
“泉湖相济”强化城市和泉水共生
在历次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济南主城区不断外延,从空间扩展步入内涵式发展。在规划草案中,确立了拉开拥河发展的主城框架,构建“依山拥河、泉湖相济,双十字轴带、多中心网络”的空间格局。这是20年来济南城市空间格局的又一次“升级”。
“依山拥河”,从字面不难理解,即南依泰山生态屏障区,北拥黄河生态文化带。“泉湖相济”则是在济南城市建设发展中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强化城市和泉水共生的发展模式,延续山泉湖河、融城山水的特色风貌。“双十字轴带”由城市综合发展十字轴和城市新动能十字轴组成。城市综合发展十字轴即泉城特色风貌轴、东西综合发展轴,前者由黄河北片区、中城片区等串联而成,后者依托大经十路横向联动;城市新动能十字轴即东部智造动能轴、北部新城动能轴,前者由济阳中心、临空中心、唐冶中心、孙村中心等串珠成链,后者则依托临空、崔寨、大桥城市副中心、桑梓店、齐河多点联动打造。(记者 罗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