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全景
这里曾留下,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逡巡不肯去”的故事,这里曾是,东汉末年刘表与孙权争夺的重地,这里曾挺起共和国的钢铁脊梁,这里率先试点海绵城市,这里看见“城市的未来”,这里示范“中国人居环境”,这里挑战“制造”转型“智造”,这里,就是武汉市青山区。
青山全景
穿越历史的雾霭,走过光阴的变迁。青山一次次拥抱全新的自己,澎湃、鲜活。
兵家必争之地,文人“魂牵梦萦”。
西周时期鄂国的领地,秦一统天下时的“南郡”,汉高祖时代,“青山”芳名初显。
据《江夏县志》记载:沿长江溯流而上,唯见此处独青,故名青山矶。其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因易于避风,商旅船只集聚于此,集众成青山镇。
青山矶
先民们在这片水泽之地繁衍生息,孙权水兵演练,宋元大军激战,诗仙李白游历,为青山独添人文底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登上青山矶后,眼见田连阡陌,湖泊交错,留下“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的千古名句。
严西湖
白手起家的“工业传奇”,血脉里的英雄气概。
有人说,青山是武汉三镇之外的“第四镇”,因为这里,见证传奇。
武钢开工建设
1949年,改天换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钢产量不足16万吨,平均下来,甚至不够给每个家庭打一把菜刀。
庆祝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新中国的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
武钢、青山热电厂等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多个重点项目落子青山。新中国最早的开发区,引来十万大军建设武钢。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由此融进青山血脉。
森林中的钢厂——中国宝武武钢有限厂区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老一辈武钢人仅用14个月13天,就完成了西方媒体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炉容积1386立方米,日产生铁2000吨以上,年产量可达75万吨。比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均产量还高500余吨,打破西方媒体“天方夜谭”的预言。
2019年,一号高炉“退役”,永久关停。它完成了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传奇却永远留在了青山这片热土。
武钢厂区一角